12月19日中国工程院公布新增院士名单的时候,杨华勇正在长沙出差。吉林一条穿山越岭72公里长的遂道将要开挖,那里的山体主要是硬岩石,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直径8米的硬岩掘进装备首台样机研制已经启动,设计方案的论证到了关键时刻。杨华勇和团队的同事与央企合作伙伴中国铁建重工的技术专家们在长沙设计制造现场碰头,就是为商议下一步的攻关方案。杨华勇说,我国的西部地区,包括重庆、青岛等特大城市在内的地质都是硬岩环境,隧道建设就得靠“硬岩隧道掘进装备”。国产硬岩掘进装备样机的研制到了攻坚阶段,只有完成了样机和工程应用并实现了批量生产,在国内外市场有了一席之地,我们才能理直气壮地说,所有大型掘进装备的技术难题我们都解决了,实现了产业跨越发展。
杨华勇说,对硬岩掘进装备单元技术的研究,6年前已开始启动,而最近3年,正是突破攻坚阶段。而这个大家伙,可服务于硬岩地区的隧道建设,高铁、高速公路、市政等设施的修建都离不开它,对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这样的大工程也大有用武之地。
“国家的事,就是我们的事”,这是杨华勇常说的一句话。十多年前,2000年7月,国家开始组织针对盾构装备研究的论证。作为论证专家,杨华勇力主上马:“这是一件应该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事。”他在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十五”规划《机械学发展战略研究》的撰写时,特别单列章节介绍了盾构的发展,尤其提到:“盾构设计技术一直被国外垄断,产品长期依赖进口,价格居高不下,制约了盾构的应用,延缓了我国城市地铁的快速发展,必须自主研制。”10年间,杨华勇团队,解开了盾构的“心脏”秘密,与企业合作攻克了盾构掘进中“失稳”、“失效”及“失准”三大国际难题,将相关自主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应用于盾构的生产。10年后,中国成为了可以与欧美日产品同台竞争的盾构装备生产制造出口强国。
对杨华勇来说,出差是家常便饭。“搞机械工程的,肯定要经常在第一线,不然没办法了解、掌握装备现场使用第一手资料”。在一线工作近30年,杨华勇并不觉得这有什么特别的,他说,这是工程学科的特点,工科的教授、研究生都是这样过来的。他的研究生说,杨老师经常把我们“赶”到工程现场去,还经常说,“是我们运气好,赶上了中国大建设期。”
1988年末,杨华勇作为一名年轻的博士,应邀到浙江大学做短期访问。当时,也是冬天,天下着大雪、很冷。经过52小时的长途火车旅程,到达杭州已是凌晨3时,人生地不熟的他原打算先在城站附近找个小旅馆住下。没想到,刚出站,就已有人迎了上来。“杨博士,欢迎您来浙大访问,路上辛苦了。”这位来接他的老师姓段,是时任校长路甬祥教授专门安排来接他的。这一句冬夜里的问候,杨华勇一直记在心里。得知入选工程院的消息时,他说:“我要感谢学校、感谢我们的团队、感谢我们的合作伙伴。我只是一个代表,工作是大家一起做的。”
19日那一天抵达长沙刚下飞机,他的手机涌出了几十条祝贺短信,他都一一回复。他说:“非常感谢大家支持。心情自然是有点小激动,之前虽有传说,但毕竟没有正式消息。”杨华勇不认为这个称号会给他本人带来多大改变,“院士不是官位,也不是权力,只是一种称号,代表学术荣誉的称号。”接下来,他依然会坚守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作为浙大机械系教授,他仍然不仅要带博士生,还要给本科生上专业课。他说,“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就好。”今年,杨华勇所在的导师团队还被学校评为了“五好导师团队”,团队的口号是“让追求优秀成为一种习惯”。(来源:《浙江大学报》)
“让追求优秀成为一种习惯”———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华勇
编辑:admin 作者:周炜 时间:2014年01月16日 访问次数:9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