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开始大跃进,中央决定要造导弹和原子弹。当时钱学森已经从美国回国,正在筹备这方面的工作。教育部动员了所有的高等学校,有条件的都要设立有关导弹和原子弹的专业。因此,当时在周荣鑫校长(省委常委兼浙大校长)和刘丹副校长的倡导下,打算成立十系和十一系。十系是原子能系,主要搞原子弹和加速器,十一系是导弹系。
1957年我大学三年级,是学生会主席,当时我被留下来,到第三教学大楼601房间找副校长王谟显教授报到,参加601保密项目。
这个科研项目开始以后,我开始到北京、沈阳、浙江搜集资料。我首先到北京航天工业部的情报研究中心,那里有很多的杂志和期刊。在那里我找到一些当时出版的航空杂志,包括《国际航空》、《航空知识》。接下来又去了北京航空学院,也是在那个时候真正看到了所谓的导弹外型。
我按照搜集的材料,按1:1的比例画了一个导弹外形。我又在浙江省图书馆找到一本《火箭技术导论》,这是苏联的一本大专学生的教科书。通过阅读这本书,知道了火箭技术到底包括几部分,怎么工作,也有一些理论分析,包括空气动力学、制导控制这部分。另外,数学力学系汪家訸教授上课给我们讲空气动力学,用的是从苏联翻译过来的一本书《空气动力学》,作者阿尔然利科夫。这两本书都是引导性的教材,不够深入,后来学校推荐我去北大和清华进修了一年。
在这期间,也就是1959年的时候,601项目由化工系朱自强教授做了一个固体燃料火箭,在西天目山区发射,刘丹校长和庄表中老师等大概5、6个人去了,发射了大概一百多米高度。大家很高兴,总算看见“火箭”了。这就是当时初步开展的科研项目。
1958年底在我没有出去进修之前,当时周荣鑫校长和刘丹校长他们也在第三教学大楼二楼办公。周荣鑫校长当时省里工作比较忙,平时也没有时间交流。晚上的时候他们就会到601来,聊聊天,看看导弹外形。
就在这些非正式的会谈中,我领会到他们已经决心要成立十一系了,而且已经开始了人事上的准备。因为它是保密专业,必须要进行政治审查。刘丹和周荣鑫准备把浙江大学这两个专业相关的教授只要政审合格的全部调去,全力以赴。我很高兴,居然可以参加这么重要的科研项目。
记得1958年以前还在刘丹校长家里开过几次会,具体落实到人,逐渐形成了核心团队:刘丹、马元骥、姚庆栋、朱自强、周培源,在这个核心下面确定了由李汝俊担任十一系党总支书记,王谟显教授担任十系系主任,马元骥教授担任十一系系主任。
1958年底,学校正式决定建设十一系,我们就搬到现在的之江校区,连家属一起迁了过去。王谟显副校长带头上山,他住在红房子,我们住在半山。十一系的专业设置几乎包括了导弹的研究和制造。经过大家讨论,我们成立了10个专业。01是总体设计,02是飞行力学,我是这两个专业的主要负责人,也是上课的主要老师。03、04是火箭发动机专业,05、06就是导航与控制专业,07、08就是火箭燃料专业,09、10就是火箭材料专业。
为了尽快地开展工作,当时就从其他的系里面,像电机、机械、化工、物理调了三年级、四年级学生几十个分到我们这几个专业里学习。像我们01、02专业三年级来了8个人,四年级来了4个人,当时,教学上我们是一边学一边教,1960年十一系就开始有了毕业生。
有一次,要建一个超音速风洞,这个要花很多钱。我们去找过范绪箕,他是风洞试验的专家,后面也找过航天部沈阳松陵机械厂,那里有一个从苏联原封不动搬过来的超音速风洞———“AT-1超音速风洞”。我们把它的图纸也拿来了,但是一看,我们没办法干,因为这个风洞所消耗的动力太大,这个风洞本身就带了一个几万千瓦的发电厂,我们做不到。后来我们做了一个小的,就是激波管,短时间可以产生超音速的激波,只能作为教学实验让同学有个概念。
教材也是到处找,在浙江省图书馆里找到两本影印版的书,一本是《火箭的总体设计》,一本是《飞行动力学》,主要讲弹道、轨道、控制。这两本书就变成我们专业的主要教材。因为教材是英文的,根本来不及翻译,这个礼拜看,下个礼拜就教,用英文授课。后来《火箭的总体设计》这本书我们翻译了。
到了1960年底,中央决定成立第五研究院开展长期研究,高校的导弹专业一律停办。但我们还要负责把最后8个学生的毕业设计带好,带他们到上海机电设计院参观实习,毕业设计就是空气动力学的设计、飞行器和导弹的轨道方面。
到了1961年,所有人员陆续退回到原来的专业,我就回到了力学系。
虽然十一系最终还是因国家政策导向走向终结,但在浙大120年的光辉历程中也算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范正翘,航空航天学院退休教授,1953年浙江大学机械系本科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