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求是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活动

感悟浙大,校歌新识

——记浙江大学任少波研究员校歌解读分享会

编辑:xcbzyc 作者:浙江大学微讯社记者 招艳阳/文 娜琴/图 时间:2014年04月22日 访问次数:11018

    为了帮助浙江大学的师生以更深入、更全面的视角理解校歌内涵、挖掘校歌所体现的浙大精神与价值观,2014年4月18日,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任少波研究员来到浙大青年教授联谊会,和浙大青年教授及与会学生深入交流了浙大校歌的意义和其中蕴含的浙大精神。
    讲座一开始,任少波研究员从浙大文化遗产的角度着手,点明了作为浙大文化之魂的校歌,含义深刻、内容厚重、形式多元,是浙大当之无愧的最重要的明文性文化遗产之一,值得每一个浙大人重视与发扬。同时他指明,眼下不少有深厚历史渊源的文化遗产和传统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渐被国人忽视或遗忘,因而这场讲座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提高浙大人保护校训、校歌等文化遗产的意识。
    接着,任少波研究员着重介绍了校歌撰写人,著名的国学家、书法家、“新儒学三圣人”之一的马一浮先生。马先生作为新儒学的奠基人之一,将中国儒学中深厚的传统思想精华熔炼升华,注入浙大校歌歌词,使得纯文言文的校歌充满厚重的中国古典美学气息与哲学思想精华。因此,浙大校歌尽管是在硝烟战火中、西迁逃亡路上谱写而出,但其中沉淀的深厚中华思想精髓,却使得它拔群迥异,历经数十载风雨而不衰,被代代浙大人视作珍宝。
    “浙大校歌应分成三段,分别阐释了大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大学的本体”任少波研究员这样指出,“如今对校歌的翻译众说纷纭,许多版本的解释可能会误导人们对原意的把握与理解,校歌真实的内涵和价值需要我们重新衡量和把握”。
    浙大校歌开篇处所说的“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意指“即使再大,也永远不自满,像大海容纳江河一样宽广”。而“惟学无际,际于天地”则阐明了深刻的世界观。任少波研究员说:“马一浮先生认为世界上有两个东西,道与器,器是物质世界,道是物质世界运行的规律。马先生非常扼要地概括出大学面对着世界与社会,研究世界的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当中的制度和使得各种制度能和谐的机制。这个内涵已超越了大学,必须理解深刻。”
    针对校歌的主体段落,任少波研究员认为不能将其简单地理解为国立浙江大学的精神。他认为马一浮先生讲的是基本的科学方法论。首先讲学术,学术的对象、世界观,怎么做学术;其次讲方法论,例如“习坎示教,始见经纶”意指要像流水一样不断学习,才慢慢会看到事物的真谛。
    任少波研究员指出,校歌的后半部分概括出了大学的本体——理工农衣皆有,兼总条贯才能培育出好的成果。这个过程中,大学应与人民群众保持联系,要热爱国家、面向世界。任少波研究员说:“浙大校歌既贯通了中国哲学的精髓,又吸纳了西方哲学的精髓。因此,气概和精神内涵如此之大的校歌,无论放在哪个时代都不会过时。”最后,任少波研究员选取了歌中词语,将浙大价值观凝练概括为以下两句:“启真求是,海纳江河;开物前民,尚野树邦。”
    讲座结束后,浙大青年教授联谊会的会长邱利民教授指出,举办这次活动的目的在于通过任少波研究员的剖析,挖掘校歌中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大学的内涵,帮助浙大人从更高的层面去认识校歌、消除误读,提升师生对校歌这一重要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意识,将其内在蕴含的浙大价值观发扬光大。此外,对校歌的理解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要在坚持中创新,在创新中坚持。邱教授说:“浙大学子在物质层面得到满足的同时,更应不懈追求精神层面的丰富,而校歌、校训就是能让每个浙大人寻求精神力量的重要价值方面。”
    在浙大成立117年的今天,主动探寻校歌所开启的深刻精神内涵,了解浙大思想精髓,进而获得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是值得浙大人不断研究的时代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