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求是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文化

董氏文史哲青年学术沙龙之数字出版前沿专场成功举行

编辑:admin 作者:文 翁则川/图 沈依梦、王楠 时间:2015年04月21日 访问次数:384

   
    4月17日-4月18日,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出版产学研青年创新学术工作坊、中文系出版梦工场承办的董氏文史哲青年学术沙龙之数字出版前沿专场在西溪校区人文学院咖啡吧、紫金港校区南华园成功举行。在4月17日下午的主论坛上,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数字传媒公司总经理朱卫国、总监肖若臻、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数字出版研究所副主任李广宇、浙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陈洁、华东政法大学助理研究员于文、上海理工大学数字出版学专业学术骨干丛挺、浙江大学博士陈倩倩等老师发布了关于数字出版的前沿专题长篇报告,带来一场集产、学、研多元视角的信息盛宴。浙江大学中文系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生和其他专业的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论坛,同时出席论坛的还有闻讯前来的复旦大学、北印及浙大图书馆、出版社的诸位老师。会后,浙江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毛文源老师、浙江教育总社言宏编审与到场嘉宾和师生们进行了交流,来自高校的学术骨干分享了出版专业的相似境遇与未来展望。4月18日上午,来自北京、上海的青年教师和部分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生代表就专业学习开展了专题互动。
    论坛主持兼点评人陈洁老师在开场提出,当前数字出版研究具有跨学科、多角度和产、学、研多方融合的重要意义,并重点介绍了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与会嘉宾参与此话题研究的崭新视角。论坛主场部分由“‘免费出版’何以可能”、“BookDNA出版实验”、“数字出版发展的四个关键阶段”、“国际出版集团背后的家族经营”、“基于产业生态系统视角的数字阅读产业发展分析”等主题发言组成,其间穿插专家点评和现场互动。第一位嘉宾于文老师参考广电、音乐、游戏及其他文化产业中的“免费”运营模式,提出数字出版“免费”的可能性。他认为,数字出版实际上是一种基于数字阅读的服务,呈现出内容数据化、产品网络化、生产社区化的发展态势,因而通过个性定制的版本经营、配合内容的稀缺服务、兴趣关联的广告投放等,能够在实现免费出版的基础上打开一条新的盈利途径。肖若臻老师从当下整个出版行业的宏观背景出发,提出随着出版社空心化、文化去中心化、信息过剩化,重型的出版社将会转型为轻型的出版服务机构,从时间纵向和内容深度上重新发掘、整合资源。在微观层面上的代表则是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推出的本唐BookDNA。这是一个直接服务于作者的平台,将出版选题和更大的回报还给作者,最大限度地把握市场、活跃市场。
    丛挺老师将数字出版产业与汽车工业的发展作对比,指出数字出版的发展同样是走一条从模仿到智能的道路。他从阶段特性、需求特性、典型案例和相关理论等四个方面,对于数字出版商业演进的四个阶段——数字化转型阶段、信息产品和服务阶段、社会化出版阶段、开放数据出版阶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陈倩倩老师结合其经济学研究背景,就国际出版集团背后的家族经营及其面对数字时代挑战的反应情况,并具体对纽约时报、贝塔斯曼集团、赫斯特集团等展开论述。最后,李广宇老师委托吴申伦,就数字阅读产业的生态系统性做了简要报告。
沙龙气氛热烈、发言活跃,同学们还针对数字出版的商业性、未来发展可能等问题与现场嘉宾进行了深入的对话和交流,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局面。经来自产、学、研各方不同角度的探讨和对话,这一场关于数字出版前沿问题的互动交流论坛,不仅巩固并更新了师生的专业知识,开拓了学术视野,而且为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同时,参与论坛的嘉宾们纷纷感慨,在当下诸多研讨会中,此次论坛无疑具有很高的创新价值,使得一专题领域的研究不再是千篇一律,也使参与的各界嘉宾自身能在论坛交流中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