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求是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浙大故事

爱国忠魂

编辑:李小雨 作者:曹孔六 时间:2015年04月21日 访问次数:680

     于子三烈士离开我们已有68个年头了。
60多年来,拜谒子三墓者数以万计,大多是青少年和在校大学生,他们对烈士有特别亲切的感情,也有不少是社会人士。曾任浙大校长的马寅初先生曾五谒子三墓,赞誉“于子三是浙大学生的一面旗帜”。
作为烈士的同学,我亲历过于子三运动,有切身的体会。
图一  于子三像
 于子三是山东省牟平县人。原名于泽西。少年时日本侵略军占领了他的家乡,实行杀光、抢光和烧光的“三光政策”,罪恶滔天。子三目睹日寇的暴行与奴化教育,义愤填膺,誓死不当亡国奴,从小就怀爱国之志,与几位同学逃离故乡,千里迢迢,风餐露宿,到了大后方四川。在那里,他又目睹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很是失望,思想逐渐趋向进步,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后来考入浙江大学农艺系,从此有了栖身之所。
抗战胜利浙大迁回杭州后,正值全国学生运动蓬勃开展,子三积极投身到学生运动中,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浙大当年被誉为东南地区的民主堡垒,他是有贡献的。党组织指定专人与他联系,把他列为发展对象,他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社,并担任华家池分社的负责人,还担任全国学联的联络员,后又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主席。反动政府对他十分忌恨。
1947年10月26日,于子三等几位同学为参加一位同学的婚礼,因时间已晚,寄宿清泰旅社。他们早已遭到特务盯梢,特务深夜以查夜为名逮捕了于子三等四位同学。全校同学闻讯后强烈抗议,要求反动政府立即释放被捕同学,学校当局也出面要求依法办事。反动政府采取欺骗手段拖延时间,竟于10月29日夜用电刑威逼于子三,子三不畏严刑,坚守党的机密,无私无畏,终于献出宝贵的生命。牺牲时,年仅23岁。竺可桢校长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不畏强暴,仗义执言,使于子三被杀害的真相,很快大白于天下。噩耗传到学校,同学们无比悲愤,要求反动政府公布真相,严惩凶手。学生们集体前往监狱瞻仰遗体,举行多种形式的追悼会和怀念会,到基层控诉。教授会、讲助会也罢教抗议,全国学联、国际学联来电来信,表示同情和声援,许多社会人士纷纷加入斗争的行列。
于子三烈士被反动政府杀害后,全国展开了新一轮学生运动,其规模达20 多个城市,参加罢课游行示威的学生在15万人以上,是国统区1947年三大学生运动之一,对人民解放战争起到了一定的配合与促进作用。
图二  于子三烈士之墓
图三  浙大师生为于子三出殡
图四  浙大师生祭扫于子三墓
1948年1月4日,是为于子三烈士出殡的日子,同学们手持白幡集合于子三广场,反动军警封锁了校门,不久,一群暴徒冲入学校,扰乱了出殡现场。同学们悲愤地手交手,传递砖块,在校内筑起了子三衣冠塚,浙大图书馆改为“子三图书馆”,这就是“一·四”事件。直至3月14日,才用车载的形式,以数百同学为代表,将子三烈士安葬于凤凰山。现在的墓已经由人民政府整修,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1982年4月2日,浙江大学立“于子三纪念碑”,并把纪念碑所在的“华八斋”前面的广场改名为“于子三广场”。
 于子三十分珍惜时间,他听课认真,善于思考,经常获得老师的好评,同学们认为他是遗传学的高材生;他作的听课笔记很详细,井井有条,不仅同班同学,连下一届同学都有向他借阅的;他在二、三年级时的主要课程的学习成绩都在八、九十分以上;他在三年级时已为四年级时要写的毕业论文开始做实验准备。竺可桢校长赞扬他“平时学习成绩优良,热心公众事业”。当年的教授会主席苏步青先生说:“于子三是一个很好的学生,为人正直,学习努力,成绩优良。”我认为现在的年轻一代是我们党和国家为实现中国梦寄予厚望的一代,要爱国爱党,志存高远,勤奋学习,使自己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作者:曹孔六,浙大法学院1945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