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求是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浙大故事

发扬求是精神 加强蚕桑学科建设

编辑:admin 时间:2015年05月05日 访问次数:837

1946-1950年,我在杭州渡过了大学生活。回忆40年前的时光,素有“东方剑桥”之称的国立浙江大学给我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母校优良的文化传统、严谨的教风学风,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严肃认真的学术风气、自由发展的学习环境、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尊师爱友的传统美德……这些宝贵的经历永远指导着我做学问、做人。
学分制好处多,自由选择尊重兴趣
初入浙江大学就了解到,浙大是综合性大学,分理工农医文师法七个学院,实行学分制,学生可根据专业发展方向选修感兴趣的课程。我报考的专业是化学,后来最使我感兴趣的却是生物学。由于对贫困农村的天然感情,自幼熟悉养蚕对农家生计的重要性,我开始选读蚕桑专业课。1949年解放时,在浙大尊重学生学习爱好的氛围下,我正式转入蚕桑系,1950年毕业。综合性大学的学分制有利于学生自由发展、更多地学习掌握与专业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回忆我长期以来从事家蚕发育生理、病理生理以及病毒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始终都是综合应用遗传学、生理学、生化学的原理与方法,而我对这些学科的兴趣与基础就是从浙大学生时代开始培养起来的。
名师云集,硕果累累
浙大是鼓励做学问的高等学府,教学与科研并重。学校有许多知名度很高的教授,他们在国内外都很有影响力。大部分老师在教学上亦都认真负责,紧跟科学发展前沿,不断吸收新知识,充实教学内容。教授在教学过程中,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能够拓展学生眼界、打开创新思路。进入90年代的今天,家蚕杆状病毒载体表达系统在我国形成独特的高技术产业,许多昆虫科研成果面世,面对这样的科学发展背景,我特别怀念已故的夏振铎老师。他是我在昆虫病毒学的启蒙老师。在人们对脓病病毒理化特性及生物学本质知之不多的40年代,夏老师结合蚕体病理学有关脓病知识,介绍了美国斯登莱获得烟草花叶病毒结晶物的例子,引导启发我们思考脓病病毒的本质。现如今对脓病毒理特性研究思路看来,夏老师当时的思路是很正确的。当时有的系老师多于学生,甚至像人类学系有知名度很高的教授而暂无学生,因此研究就是老师的任务。郑蘅先生虽未给我们讲过课,但她为蚕体解剖学、野蚕学的学科建设孜孜不倦,其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与敬业精神深深教育着我们这些青年学子。
饮水思源,学科齐全
40年代的浙大很多课程没有教科书,除少数指定的外文参考书外,主要靠老师编写讲义,课堂上口授笔录。随着学科的发展,新教材不断增加。蚕桑化学是当时国内首开新课,在没有教材的情况下,吴载德老师除编写桑、蚕、茧、丝的化学讲义外,还要设计有关实验,打印英文的实验指南,亲自指导实验操作。祝汝佐先生开设《桑树害虫学》,颇具中国特色,桑蟥综合防治首开大规模生物防治的先河。北风凛冽,祝老师带着我们在实验桑园和华家池附近农村桑园查看越冬害虫和枝干害虫,以增加我们实践体验。40年代很少有家蚕育种学专著,陆星垣先生首先开设了一门《家蚕育种专题课》。重点介绍了动植物育种的方法和原理,并总结国内外家蚕育种经验(特别孙本忠先生的实践经验),充实完善家蚕育种学课程的内容。从1992年第19届国际昆虫学大会上审视了当时世界蚕业科学的发展前沿及其闪光点开始,蚕学专业快速发展,并取得长足进步。相信只要我们学习前辈艰苦创业精神,永远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充分利用学校科研教学的整体优势,团结全国同行,一定能够担负起发展21世纪世界蚕丝科技的重任,为宏扬中华蚕丝文化、振兴祖国蚕业作出更大贡献。
尊师爱友,和谐一体
蚕桑系师生,包括已毕业校友每年都有一次聚会。也许因为同学不多,更是亲如手足。我们一届只有6人,蒋猷龙、陈庭芳,易文仲,许勋,袁世君,学习生活上都很和谐。老蒋是班长,无论外出实习、创办实验种场都是他带头。不仅因为他老成,蚕桑专业知识丰富,更因为他热情、诚实、助人为乐。几位同学之间取长补短,互相学习。这种团结协作精神,对任何有成就的科研教育单位都很重要。一个明确的研究方向,一个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都是多出成果、快出人材的必要条件。科学研究都是循序渐进的,有继承性和连续性。只有这样,对每个后来者才能起点高,成才快;坚持下去,自然而然就会形成某一研究领域的学术中心,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公认。
理论联系实际,将专业精神落到实处
在桑蚕系学习时,老师常常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将敬业精神落到土里。已故的蚕学专家王福山、朱新予先生在讲解专业理论的同时非常重视生产技艺的传授。朱先生亲自带领同学考察技术水平和经营规模不同的丝绸工厂,比较研究工艺设计与技术操作中的细节;戚隆乾先生长期从事茧丝科研与教学,当时以长安实验丝厂为基地对茧丝技术改进和质量管理做出了卓越贡献;俞懋襄先生作为著名蚕桑教育家担任江苏蚕专教务主任,同时负责指导大有蚕种总场试验部工作。。
我踏出浙大校门已近半个世纪,但现在回忆起这段学习生活,仍倍感亲切。因为母校的优良传统和学风一直指导着我的行动。盖与乎来!而后,我们仍须发扬求是精神,加强学科建设,培养更多人才,为21世纪祖国蚕丝科技进步作出新的贡献,并在国际蚕丝学术界发挥我们蚕业生产大国应起的作用。
 
(作者:浙大农学院蚕桑学系1946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