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求是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浙大故事

严谨为师,实践育人——奚文斌先生和农机系的故事

编辑:梁容 作者:张佳伟 时间:2015年05月25日 访问次数:623

华家池的小二楼,一眼望去,满眼都是绿色,法国梧桐、香樟、无患子、珊瑚朴、黄山栾树……植物无不枝繁叶茂,把小楼掩映得只剩个房顶的尖,及目葱绿。二层小楼砖墙红瓦,尖屋顶,木质楼板和屋架,典型的砖木结构,开阔大方,也很洋气。从中缓缓走出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他就是与我们分享农机系创办故事的奚文斌老先生。
创系维艰,迎难而上
奚老先生1951年考入浙大农学系,并于1955年毕业。1956年他到南京学习一年,此间农学院逐步设立农机专业。经过两年辗转,最终确定将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机械制造合并成农机系,至此农机系建成。“由于教师资源不够,优秀毕业生不得不提前毕业当老师。大四的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教书,现在想像起来也是一副美妙的场景”,奚老先生回忆到。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许乃章、徐道观两位系主任极为重视基础知识,下狠功夫抓教学质量。所以,当时承担上课任务的大四学生都要经过充分的备课,试讲合格后才能进行正式上课。通过此考核出来的“老师”,他们无不板书清楚、讲课思路清晰并深得学生喜欢。几年下来,教学质量不再是系里担忧之事了。
吃苦耐劳,实践真知
“我们农机系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强劲的动手能力。”奚老先生对我们说到。毕业之前,学生必须要求会开拖拉机,每年4到5月学校都会安排学生去各地农村耕地一个月。尽管过程比较辛苦,但经过一个多月的实践锻炼,学生们大多耕得一手好地,许多学生还能用拖拉机进行产品输送等。说到此,奚老先生感叹道:“毕业出去的学生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找工作的时候很吃得开。”阳光衬着他泛红的双颊,虽已退休,栽花种树,过着田园般诗意的生活,但奚老先生仍心系学校,他强烈提倡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知行合一”。“光有知识缺乏行动无异于盲人摸象,很难在原先的认知上迈出自己的一步,也不符合浙大‘求是创新’的校训要求。”奚老先生说。
 
亲身实践,实用优化
在农机系任教的时候,奚老先生主张在科研上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对于拖拉机油耗较高的问题,奚老先生不动一个零件,通过调整传动件的相对关系,将油耗降低了6﹪-8﹪。实用超过实际,践行农机系的准则,“不搞新产品,求实用与优化”。
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育人体会,让奚老先生总结出了农机系教学理念的四张牌:学历是铜牌,需要具备的基本技能;工作能力是银牌,较强的工作能力可以弥补学历的不足;情商是金牌,人际关系处理得好不好关乎一件事情的成败;是非判断能力则是一个人的王牌,明辨是非把握自我,方能最终成就其人生。奚老先生的这些通俗易懂、发人深省的哲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农机系的莘莘学子,不断前行,勇于进取。
五十年来,农机系演变成今天的生物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期间一共培养了7000多名优秀的学生。既有行政方面的翘楚,如浙江省省长李强,江西省原省长黄智权等;也有商海精英,如赛伯乐创投董事长朱敏,轴承大王王根宝等。农机系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摇篮,他们的成功与农机系的培养密切相关,难以割舍。
当我们和奚老先生合完影离开小二楼的时候,我脑海中不住地回想起他亲切爽朗的笑容。他脚踏实地的作风,他兢兢业业的态度,都像此刻的斜阳般虽已西坠,但仍在闪光,仍在发热!
 
(作者:张佳伟,浙江大学生工食品学院2014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