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求是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浙大故事

为人师者,爱如慈父——记我的导师张国平教授二三事

编辑:梁容 作者:沈秋芳 时间:2015年06月01日 访问次数:806

一口宁波腔普通话,轻重缓急,层次分明;一张温文儒雅娃娃脸,浅浅一笑,春风化雨;一身直腰板夹克衫,坐立如松,如沐阳光。这,便是我的导师张国平教授给人的最初印象。
张国平
站着上课,全身心教书育人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大学教授,多有授课讲习之举;又是学科带头人,本、硕、博课程兼肩负在身。张老师自84年硕士毕业以后便留校任教,如今已执教三十年,他究竟讲了多少课程,教了多少学生,无从细数。唯感人至深的,便是他每门课程全程都是站着,在教室里来回走动,与学生间的互动俨然成了教室里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作为农学的本科毕业生自知,农学系有两门特色专业大课,其中一门就是张老师所教的《作物栽培学》。学分高、内容多、高分难,几乎成了对这门课程的普遍认识。经过两年通识教育的大三学生对于专业核心知识都还很懵懂,张老师深谙其理,最初的几节课都是有意识地放慢课程进度,课上与学生诵读作物拉丁名,用英语、日语交流专业名词,讲述先前学生们的成长经历等,以此鼓励大家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三十多人的一间教室,除了本科生,也有一些研究生前来旁听。张老师习惯在教室里缓慢地来回走动,时不时与学生进行眼神沟通、言语互动,让在座的每位学生都能听见且听明白。课间,他喜欢和学生聊天,天南海北,古往今来,其博识着实令学生折服。久而久之,这门课一直保持着课前不迟到、课上不睡觉、课后不拖延的良好传统。
面向研究生,张老师承担了更多的专业课程教学。研究生教育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应用和科研思维的启迪,且对英语有特别高的要求。张老师的研究生课程都是英语教学,一律采用英文电子教案、英文讲课。作物所有不少外国留学生,都会来选张老师的课。此外,他还邀请了不少外国知名教授前来讲学,给研究生提供了更多享受全英文优质教学和交流前沿学术的机会。
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他将最宝贵的人生年华奉献给了三尺讲台,迎送了无数的学生,唯一不变的是他挺直的腰板、坚定的言语、慈祥的笑容和穿梭在课堂间的矫健步伐。
第11届国际大麦遗传学大会(前排左五为张国平教授)
节假不休,用坚持耕耘岗位
428学习室的研究生有一个习惯:朝九报到,晚十离岗,不用打卡,每日必到。要说为何,看看我们的导师张老师便知晓。
每天早上,学生还未到,张老师早就开始了一天的办公。每每走进办公室,便见他伏案工作,或是修改学生论文,或是审阅英文文章,或是进行项目申报,他的电脑屏幕总是被大大小小的各类弹跳框挤满。每到饭点,学生们会卡着点期盼早点去吃饭,张老师却总是被工作卡着很晚才走进食堂。到了这时,他会在学习室门口笑着感叹约不到学生一起吃饭,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张老师的办公很准时但饭点却是没个准。这个“准办公”,尤让人记忆深刻的是在假期。记得每到节假,学习室的学生们总会讨论来去时间,暗自也在默默比较休假长短,结果一比较张老师的假期,我们都默不作声了。这个国庆长期,张老师一周七天都在学校办公,只休了小半天的“迷你假”。
科研是教授的本职,张老师在这个岗位上坚持学习和工作了三十多年。若论成就,不在当下的这一刻,且看他发表的研究论文已近300篇,其中SCI收录就有近200篇,H指数达到了25。没有周末,没有假期,遵循一周“5+2”、一天“白+黑”的工作原则,他将办公室当做了自己的家,将学习室的学生看成了最亲密的人。
西澳洲总理来访(左四为张国平教授)
敞开大门,以行动爱生如子
“你们是同类学科中最优秀的学生,所以我要对你们的未来负责,我什么都可以牺牲,唯独不能牺牲学生的学业。不能因为自己工作忙而耽误学生的毕业或者学习。”当我还是本科生时,张老师就曾这样对我们说,如今做了他的研究生,他更是用行动证实了这一点。
他每天查阅处理20多封邮件,繁忙的时候每周参加数十个大小会议、每月接待不计其数的来访人员,还要加上正常的上课教学、科研任务,张老师的时间被分割成无数个时段,以小时计,以分钟计。他从不会在纷繁的邮件中忽视来学生的邮件,一定会在第一时间给予学生最及时的回复。张老师指导着课题方向、年级高低、文化差异等各不相同的近二十位在读硕博研究生,我们的实验小结他必定亲自查看,并用批注一句一句地修改,还会把我们叫到办公室细心指导。我们要找张老师也不难,除了邮件交流,但凡他在,办公室必定敞开大门,只需轻扣房门,便可直接与张老师交流,他必定腾出手中工作立马解决学生的事情。
五十多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在张老师的培养下顺利毕业,在这里走出了数位“百优”、“青年千人”、“求是青年学者”等,也有外籍青年留校任教,开创了浙大外国留学研究生留校任教的先河。桃李满天下,现如今他们在各自岗位贡献着光与热,但常有已经毕业的学生回“娘家”看望张老师,细数着当年的懵懂,憧憬着未来的美好。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无论是在学习、科研还是生活中,他都是我们的引航者,不断地引导、启迪和帮助我们勾勒属于我们学生自己的未来蓝图。张老师,喊一声老师难忘,叫一声慈父应当。
(作者:沈秋芳,浙大农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学2013级直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