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求是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活动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月度热点指南(第一期)

编辑:xcbzyc 时间:2015年05月13日 访问次数:403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

月度热点指南(第一期)

2015年3月

发刊导语

◆为何关注高校网络文化?

随着以数字压缩和卫星通信为主要标志的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信息触达的范围和信息传播的效率有了疾速的延伸和提高,这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高校作为新思想、新文化、新技术、新理论的发源地,在网络大潮的席卷之下无疑处于潮头的位置。网络技术与讯息在校园各个角落蔓延、普及,其庞杂多样的表现形态和内涵意义都对高校师生的生活学习方式、价值意识取向和思想道德水平产生巨大的影响,也给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都带来深刻的变革。

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互联网发展应用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师生成长发展的辐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主战场;中央网信办、教育部曾联合发文并召开工作会,要求加快推进高校网络文化健康有序发展,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根据教育部思政司和全国高校校园网站联盟的指导意见,要着力加强对全国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指导,对全国高校网络文化热点进行统筹、引领和指导,并于20153月起定期发布“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月度热点指南”。

◆什么是高校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定义。例如,有人认为“网络文化是人在网络空间进行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包括以比特形式存在或曾经存在于网络空间的文字作品、图片、画面等”,也有人认为“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所进行的教育、宣传、娱乐等各种文化活动”。综合多种观点和实践经验可以初步将现有的网络文化概括为“基于网络信息传播技术,通过一定的网络行为而形成的网络实体和信息资源及在网络环境中人们的认知、体验、观念、信仰和情操等,它不仅包括物质形态的网络资源实体,而且包括伴随着网络兴起而形成的关于网络的精神观念、行为方式,及相关制度、法律体系。”

基于对网络文化的理解,高校网络文化可以从网络文化活动、网络思政教育、网络舆情监控和网络技术开发等四个层面来考量,包括高校师生借助网络平台开展或展示的校园文化活动、利用网络空间或技术手段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渠道中涉及高校的热点舆情追踪和高校自主开发运营的网络应用平台等。对于高校网络文化热点的调研分析可从这些方面着手不断发现衍伸,推进高校网络文化健康有序发展。

◆这份指南里面有什么?

2015年第一期“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月度热点指南”以20152为调研的时间范畴,内容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上月高校网络文化活动综述:即对过去一月全国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热点、网络文化活动的总体情况做整体性的概述和分析。其中包含对一个月内相关高校所开展的网络文化活动情况、主流媒体、新媒体报道情况的数据性梳理和当月一些重要时间节点及各高校所开展的主要网络文化活动的概述。

第二部分是对典型校园网络文化传播效果和影响力的剖析:文中选取了当月具有影响力和典型性的网络文化事件作为案例进行深度分析,从案例的形式、平台、举措、反馈等方面出发,探索其有效传播、积极创新和值得推广借鉴之处。

第三部分是对20154月高校网络文化工作的建议设想:即对四月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重点和重大活动安排等提出指导性建议。包含对国内重要文化活动、特殊节日安排的梳理,结合社交网站、高校论坛SNS网站,进行网民关注点聚集并研判下月网民的聚焦点,进而对高校开展网络文化活动提出意见建议。

第一部分 20152高校网络文化活动综述

一、2月高校网络文化情况总览

20152月,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成果丰硕。首批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名单公布引发舆论关注。北京大学的“北大新青年”校园网络文化工作室、清华大学的“学堂路上”工作室、复旦大学的晨曦网络工作室、上海交通大学“博闻研微”工作室等20个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受到社会认可。

第七届全国高校百佳网站网络评选结果揭晓100网站获“全国高校百佳网站”称号,15个网站获单项最佳奖,10网站获优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特别奖以及10个网站获优秀共建频道特别奖。此外,13个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获得组织奖。

由教育部主办的“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评选结果也在2月揭晓。本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以“文化根民族魂中国梦”为主题,由教育部、《光明日报》社主办,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承办,共收到全国教育部直属、其他部委属以及地方高126个项目,评选出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项目10个、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50个。

通过系统检索,2月国内社会媒体关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相关信息9200条,网民自主发布或关注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相关信息约7.72万条。2月高校群体关注度和参与度较高的网络信息包括:“教育部长拒西方错误价值观进课堂”、“台湾客机失事”等;而受关注度较高的高校网络文化活动主要有:“大学生春运志愿者服务”、“万个故事献祖国”等。

二、2月高校关注参与的网络热点排行

如上图所示,20152月高校群体关注度和参与度较高的网络事件为“教育部长拒西方错误价值观进课堂”。由于该话题自身的政治敏感性,相关话题被部分网络大V意利用,随即形成热点被关注。不久,全国高校对此话题做出积极回应。北京四所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同时撰文称“要建立健全课堂、讲座、论坛、沙龙、读书会、网络论坛、境外资助项目等管理制度,筑牢抵御渗透的防火墙”,转发量达1053次,评论621。浙江大学党委书记金德水撰文《理直气壮地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说:“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和现实紧迫的工作,要理直气壮地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理直气壮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直气壮地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和宣传思想阵地建设”,于人民网刊载,同时被中国教育新闻网等多家网络媒体转载。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韩喜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大学的学术自由并不等于‘任性’,学习西方的知识,其目的是为我所用,而不是被西方知识特别是其中的价值观所操纵,教师不能把课堂当作是个人随心所欲的秀场”,被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等转发。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唐忠宝发文《高校当真讲不好马列?》,从“不想讲、不敢讲、没讲透”三个层面理性分析高校政治课的窘境,提出“以理性的思考说服人,以感性的形式感染人”的授课形式,被凤凰网刊载。北京联合大学教师李艳艳发文从徐岚事件看“网络喷子”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干扰》力挺教育部称,“这次网络围攻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对中央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故意抵触、有意挑衅。对于如此假借民意的有意围攻,请教育部挺住”,获高校师生热烈呼应。

三、2月高校网络文化活动受关注度排行

20152,上海交通大学、河北师大等学校组织的“大学生春运志愿者服务活动”成为互联受关注度最高的高校网络文化活动,总信息量达8813条,总热度为359603,主要在微博平台和新闻平台传播较广;北大“万个故事献祖国”活动关注度居次,信息量2968条,总热度为116826;再有是人大、大连理工、浙大等学校组织的寒假母校行社会实践活动。因2恰逢高校寒假,高校组织校园网络文化活动较少,多为寒假实践类活动。

排行

活动名称

学校名称

网媒

论坛

博客

微信

微博

热度

活动类型

1

大学生春运志愿者服务活动

上海交通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

1221

359

123

143

6967

359603

社会实践

活动

2

万个故事献祖国活动

北京大学

446

29

12

17

2464

116826

网络文化

活动

3

寒假母校行社会实践

中国人民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浙江大学等

27

133

11

5

2172

33148

社会实践

活动

4

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器乐展演

天津师范

大学

80

34

2

11

1448

33032

艺术展演活动

5

2015年扶贫基金会联合全国高校举办大型公益活动

全国高校

102

25

11

6

524

28116

公益活动

6

寒假反哺乡亲

兰州大学

129

3

2

4

17

27003

社会实践

活动

7

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走进校园

清华大学

96

4

5

2

36

20374

网络文化

活动

8

高校网络围棋擂台赛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

48

5

2

10

73

12607

网络文化技术平台

9

寒假在校过年迎春活动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

33

11

3

12

53

10177

迎春活动

10

2015新春团拜会隆重

上海交通大学

10

2

3

4

15

3182

迎春活动

 

第二部分 典型高校网络文化活动分析

一、“大学生春运志愿者服务活动”案例分析

简介:219日春节前后,全国各地进入回乡及返城的春运高峰期,上海、河南、湖北、福建等各地高校大学生们纷纷投入到了春运志愿者服务的活动中。在各地火车站附近随处可看见身穿红马甲的大学生志愿者们,他们开展“文明乘车”宣传引导工作,为南来北往的旅客提供导购、导乘、咨询、秩序维护和重点帮扶等服务,有了他们,春运有了更多的感动与精彩。相关报道有:光明日报《春运志愿者:一天要站六七个小时为乘客服务》、中国青年报《武汉百名大学生志愿者为春运助力》、中国教育报《大学生志愿者春运上岗》、河南日报《2217青年志愿者服务春运》、福建日报《为保春运的大学生志愿者点赞》、中国青年网《新疆特克斯县返乡大学生服务春运汇聚正能量》等。

舆情走势:201511日至31,有关“大学生春运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相关舆情走势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可知,信息量在131日至25日达到高峰。

在此期间,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文明网、腾讯网、网易网等主流媒体对“大学生春运志愿者服务活动”进行报道与宣传。志愿者橱窗@志愿者橱窗、中国高校公益联盟@国高校公益联盟、共青团中@共青团中央、高校官方微博以及铁路局官方微博等账号发布相关信息,引发大量网友关注与转发。

春节前后,全国各地高校大学生志愿者们积极投入到春运“暖冬行动”的志愿活动中,切身体察我国这场大规模的春运,为来往旅客提供购(退)票指导、车次信息咨询、候车引导、换乘指引、指路咨询等,帮助老幼病残孕旅客拎包、为残疾人士进出站提供贴心服务,对增加与人沟通的经验、增强应对事件的处理能力以及提升自身的人文关怀都大有裨益。同时,大学生志愿者们的优秀表现也获得了广大旅客的称颂与赞扬,增强了大学生为社会为他人做贡献的信心。

二、“万个故事献祖国”文化活动案例分析

简介:201514日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疆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办的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万个故事献祖国”活动在北京大学团委新太阳学生中心启动。“万个故事献祖国”大型活动将分三个阶段,希望通过“讲述新疆好故事、传递新疆好声音、展示真实自然的新疆”,再度实现“凝聚各方力量,了解、关注、支持、建设新疆”的美好愿望。

舆情走势:201514日至122,有关“万个故事献祖国”相关舆情走势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可知,信息量在120日至122日达到高峰。在这次活动中人民网、凤凰网、和讯、天山网、新疆日报、中国新疆网等媒体起了主要传播作用;新浪官微@直播新疆、@哈密发布、新浪大V@俺叫老鬼在网民中起了主要传播作用。

此次活动以2015年元旦开局为契机,通过真人讲述真实故事,围绕“小故事大情节,小家庭大中国”的思路,通过“小人物”讲述“大变化”,通过“新老照片”对比“新面貌”,充分展示自治区成立60年来新疆发展建设取得的成就。参展的故事及照片的素材主题均出自“平常人”,大部分照片来源于老百姓的家庭和个人相册,但图片和故事内容却生动地反映出了新疆的大变化,充分体现了“用影像记录,让图片诉说”的办展宗旨,是一次高水准的网络外宣活动。

三、“武大新媒体入选全国教育系统十强”案例分析

简介:武汉大学官方微信(微信号:luojia1893)自20143月上线以来,发展迅速,目前有5万粉丝,影响力在多个专业排行榜中位居前列。武大官方微信一方面注重服务师生功能,设计了查看校园卡信息、成绩单、课表、招聘讲座信息等服务师生的端口;另一方面注重新闻及活动策划,在招生季、开学季、校庆等重要时间节点,设置相关栏目,推出系列专题报道,受到广大网友的欢迎。

剖析:

1)优秀的原创文章

武汉大学微信平台推送的内容以原创文章为主,主题多样,涵盖美景、新闻、校园人物专访、节日特辑等等。文章获得高阅读量的原因主要有四点:首先,内容原创,关注校园生活。即使是各个公众号都会推送的节日文章也充满武大特色,比如今年情人节专题是武大爱情故事。除此之外,大量关于珞珈山美景的图片和视频让用户赏心悦目的同时,也引发共鸣和归属感,从而增加转发量和阅读量。除了内容之外,如何让标题更加吸引人,如何让用户看过内容后不失望,做一个“名副其实”的“标题党”在运营平台时十分重要。武大平台推送的文章都会在标题上对内容进行精炼的概括和分类,方便用户各取所需,充分显示人性化。同时语言或文艺或接地气,引人入胜。比如,平台推送的除夕祝福就运用标题,“除夕夜,武大发了‘寒假作业’”,别具一格的题目让人产生阅读的好奇心。最后,注重互动、用户生产内容。比如寒假期间就发起寒假互动:南北差异大比拼,它的特色是发起投票,但是互动内容也不仅限于投票,更多的是启发作用。之后,再通过平台的分类、整合形成原创文章。因此充分利用用户资源不仅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源,也能让文章内容更加独特、贴近受众。同时,平台面向的用户不仅是在校生,更是所有的武大校友。平台设置校友专题,文章内容的兼容性也更高。第四,高品质的页面设计,排版、整合能力强。除了上文提到的对用户生产内容的充分整合利用外,即使是新闻也并非简单转载,而是结合微信阅读特点,重视精炼和分类,提高可读性。

2)强大的信息服务功能

武大的微信平台具有齐全而强大的信息查询功能。用户只要绑定校园卡账号,就可以查询到课表、成绩、借书等重要的个人信息,提供给用户极大的便利。除此之外的信息服务还包括天气、招聘、讲座、电影信息等等,直接在后台设置端口,提供实时信息,分类清晰,种类齐全。信息查询功能使平台具有很强的工具属性,大大提高了平台的关注度和用户粘性。“链接”是互联网思维中重要的内容,通过链接的方式将原先分散的功能整合在一个公众号上,强大的功能和便捷的操作,自然能吸引大量用户。

四、北京大学“脱机自习”活动案例分析

简介:20141124日至30日,北京大学“青年网络发展协会”推出“脱机自习”活动,所有参与者在存放手机后坚持无网自习,通过时间累积计算最终排名。活动以新颖形式吸引300余人次参与,并在微信朋友圈、未名BBS、新浪微博等网络平台上形成了相当热度的话题讨论,北大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进行专题报道。

剖析:

1)紧贴用户需求

在智能手机高度普及的时代里,它一方面为学生们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提供使用的学习工具,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但另一方面,智能手机强大的娱乐和社交功能也大量分散着学生的精力和时间。特别对于大学生来说,“手机依赖症”、“手机控”现象十分普遍。而在学习的时候,手机在很大程度上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影响学习的效果。因此不少大学生希望能通过一种强制的方式脱离手机,全心投入到学习中。北京大学青年网络发展协会敏锐地关注到了同学们的需求,和图书馆合作开辟流动的“脱机”自习室,提供给同学们一个“脱机自习”的机会。因此,这个网络文化活动引发了同学们的共鸣,它既满足了学生学习中的迫切需要,也是具有优势的同辈教育,引导参与者逐步养成摆脱手机依赖症的主动意识,在积极融入网络时代大潮的同时,进一步在行动层面表现出应有的理性与节制。

2)保持线上热度

北京大学青年网络发展协会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介绍,由于活动贴合学生需求,因此他们的重点工作是加大前期的宣传,通过微信平台将这个活动广而告之。不仅如此,每次活动结束后主办方也及时通过微信推送当天活动的情况以及花絮。及时的反馈和总结能使活动获得完整的传播周期,活动前后持续的线上热度,也是活动成功的关键。

3)打造系列活动

除了线上宣传,也配合以线下有奖活动,同学们每次的自习时间都会累计,月末进行排名,优胜者可获得大奖,所有参与的人都能够获得纪念品。基于“脱机自习”活动,青年网络发展协会同时推出“脱机自习”三行感悟大赛,通过微信公众号收集、评选、发布同学们对于“脱机自习”的感悟或者建议。这样的系列活动不仅能够深化整个活动的主题,还能继续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和覆盖人群,通过公众号和已订阅受众的互动,通过用户生产内容接触新的受众。同时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受众和公众号之间的粘性。

第三部分 20154月高校网络文化活动建议

一、两会

关键词:发展。

2015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和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收入分配、重拳反腐、经济新常态、食药品安全、简政放权、从严治党、环境保护、教育改革等成为全国人民密切关注的热点话题。4月,建议高校网络文化活动建设可与国家社会发展的举措相联系:

1)借助高校网络迅速传递党和国家的理论创新与方针政策,并开展有效解读、传递、交流;

2)利用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展示在食药品研究、环境污染治理、社会公平调研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重大进展;

3)利用贴近师生的线上活动、线上故事等手段,展现高校推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的新思路、新举措。

二、毕业季

关键词:启航。

临近毕业季,毕业去向、求职选择等成为高校师生及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话题。应届毕业生关心毕业手续办理、求职单位选择、深造机会把握等问题,校内外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毕业择业与升学指导,高校本身充分珍视毕业生资源力求营造美好的毕业记忆,社会各界也十分关心高校能为社会输送怎样的人才。4月,建议高校网络文化活动建设可围绕“毕业启航”展开:

1)利用校园网络媒体报道丰富多彩的毕业活动,展示本届毕业生的风采风貌,借此彰显毕业季中的校园文化,同时以人物典型传播校园品牌;

2)推送相关资讯梳理毕业的流程手续、及时搜集推送招聘信息、求职面试窍门、择业升学的教职解读或在线辅导等,利用网络为校内师生服务;

3)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广泛性和触达性,利用简单有效的传播手段传递积极正面的择业观、就业观,使得毕业生从高校学子顺利过渡为社会人才。

三、自主招生

关键词:改革。

3月,全国90个高校日前陆续公布自主招生方案,高校自主招生在走过了10多年历程后迎来了重大改革:北约、华约、卓越三大联盟考解散;校长推荐取消,学生可以自荐;自主招生考试首次放在高考之后进行,面试环节更被看重,有的高校甚至聘请社会监督员保证公平公正。北大“博雅人才培养计划”和清华“新百年领军计划”公布后,自主招生更加引人注目。4月,建议高校网络文化活动建设可围绕自主招生的改革议题展开:

1)利用网络媒体及时准确地传达本校自主招生的改革措施和招生办法等,并实时跟进自主招生的各个阶段,以及对人才的要求等,通过具体资讯向社会大众展示自主招生改革的新路向;

2)利用网络平台开通在线报考、在线咨询等版块,有效为意向学生和家长服务;

3)通过网络信息手段展示校园风采、学科指南、专业介绍等,生动传播校园文化。

四、清明节

关键词:缅怀先烈。

清明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清明期间祭奠祖先、缅怀先烈不仅有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内涵,更有认识先辈,看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带动后人的深刻意义。高校作为我国弘扬民族文化、锻造精神品格、实现价值传承的重要阵地,应该重视清明等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4月,建议高校网络文化活动建设可围绕缅怀先烈的主题展开:

1)利用网络传播手段发布历史故事,以图文结合、甚至动画手绘的形式生动再现英雄情怀,还可以寻找挖掘与本校本地有关的烈士故事,建立情感纽带;

2)组织线上活动,通过问答、竞猜、故事征集、漫画比赛等形式,激励在校师生主动发现、主动纪念,并形成缅怀先烈、传承精神的校园氛围。

五、422 世界地球日

关键词:环保。

环保是当下社会高度关注度的热门议题,春季雾霾问题、扬尘污染、水污染等问题尤其突出。422日作为世界地球日,是一个与环保有关的节日,世界各地的人们常常开展自发性的、志愿形式的、集体化的活动来呼吁保护地球。因此,建议高校网络文化活动可在地球日前后围绕环保设计建设:

1)利用网络媒体和网络手段普及有关环保的科学技术知识,宣传科技环保、自觉环保的典型人物和典型实践,形成校园内的环保氛围,引导师生及社会共同承担环保的责任;

2)组织关于保护地球的线上环保活动,并结合网络传播的力量,启发师生如何从校园身边的点滴小事开始为保护地球尽一份力,在进行正面价值引导的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网络新闻、网络故事,宣传参与公益环保活动的大学生群体,树立实践与品德的模范,起到网络宣传思想教育的作用。

六、426 世界知识产权日

    关键词:知识产权。

高校是知识的聚集地,也是智慧的碰撞场,许许多多学术成果在高校诞生并服务社会。因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更加突显,不仅高校师生应当明白如何维护自己的智慧成果,也应让社会各界明白尊重他人劳动的意义。4月,建议高校网络文化活动可在世界知识产权日前后围绕知识产权设计建设:

1)利用网络平台推送相关宣传介绍的文章,比如制作本校图书馆正版学术资源搜索使用的介绍专题、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普及与解读等,推动高校与社会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的观念;

2)利用网络媒体发布优秀的科研成果,用典型的人物或团队故事,营造校园内外尊重知识的氛围,同时达到宣传本校科研成果、学科水平的目的。

 

附:四月里的一些节日

141日:国际愚人节;

242日:国际儿童图书日、世界自闭症日;

345日:清明节;

447日:世界卫生日;

5415日:非洲自由日;

6417日:世界血友病日、叙利亚国庆节;

7421日:全国企业家活动日;

8422日:列宁诞辰纪念日;

9422日:世界地球日;

10422日:世界法律日;

11423日:世界图书和版权日;

12424日:世界青年反对殖民主义日(1957)24小时幽默日、实验室小动物日、亚非新闻工作者日;

13426日:世界知识产权日(2001)

14427日:联谊城日;

15429日:世界舞蹈日;

16430日:全国交通安全反思日;

  *4月为全国税收宣传月。

附件: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月度热点指南(第一期)图片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