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求是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活动

宁波理工学院:“用声音叙事”大型语言实践活动

编辑:cgsoft 时间:2013年12月18日 访问次数:10163

“用声音叙事”大型语言实践活动是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自2008年开始实施的一项以“科研结合教学、课堂融合社会、服务促进学习、青年参与建设”理念指导下的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的品牌工程,是外国语学院践行“教育服务地方”理念的实践活动总称。“用声音叙事”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立足专业优势,基于城市对外文化宣传主动性,发挥青年参与文化建设创造性等特点,逐渐形成“搭交流平台,树开放形象;以世界语言,传文化中国”的实践教育、文化服务和传播的思路;“用声音叙事”活动每年确定一个主题,贯穿整个学年、暑期举行同名社会实践活动;以‘一次大型访谈、一次特色拓展、一本建言书稿’的动态运作模式完整开展和呈现活动成果。
从2008年开始的“用声音叙事”语言实践活动在服务社会中不断获得突破和成长。活动以大型访谈、问卷调查、特色论坛等多种形式调研外籍人士在中国宁波寻梦、圆梦的故事,在“走、访、谈、录、感、叙”的过程中,师生用语言去交流、倾听、记录和表达,将语言教学与学习放置到现实生活之中,放置到中国崛起的背景之下,目的就是服务城市的国际化形象提升,向在华外籍人士宣传中国文化。
4年来,“用声音叙事”活动已经访问了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700多位外籍人士,积累和整理了100余万字的文字材料和大量现场采访的影音资料。出版《用声音叙事:筑梦宁波》等一系列代表成果。拓展出“在甬外籍人士与宁波国际化城市论坛”、“公益汉语课堂”、“中华文化学堂”、“外籍人士公益行”等系列活动。活动得到《都市快报》、《宁波日报》、《现代金报》、《宁波晚报》、《宁波聚焦宁波电视台、中国日报网、浙江在线、网易新闻、新浪网、宁波青年、宁波教科网 、浙江学生网、浙江新闻网、中国新闻网、中国网视台、中国宁波网、中国援助网、中国江苏网、中国社区网、中国公益广告网、中国华文教育网、中国社区志愿服务网、中国企业新闻网、21CN、对外汉语网、形象网、北京日报网、上海侨务等数十家新闻媒体的关注。
目标与意义
 “学习就是担当” 语言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承担着宣传和介绍中国文化的天然使命,在与外籍人士的主动接触中,成员从外籍人士宁波寻梦的旅程中了解到中国所创造的奇迹,很多外籍人士也被“用声音叙事”活动成员这种积极主动的精神风貌所触动。在讲解风土人情的过程中,在帮助外籍人士具体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在介绍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大学生们感到一种成长的力量,这种成长既有专业知识的成长更有服务社会意识、参与建设的成长。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只有与现实生活、真实情景结合起来才富有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不仅仅是对书本知识和自身能力的检验,更是对时代精神和自我价值的深入思考。没有实践,大学生无法将‘见证伟大’转变为‘参与伟大’;没有思考,大学生无法将‘祖国的未来’和‘我的未来’关联;在声音的记录中,在语言的交流中,大学生更接近了中国真实的面容以及她所折射的巨大吸引力,同时也思考着国家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学习惟有担当才能进步,青年惟有担当才能成长,在中国崛起的当下,大学生读书就是不回避、不逃避问题并且为将来问题的解决而努力。
“倾听是自信的表达”: 任何伟大的城市都有着可亲近的“人格魅力”,对于宁波而言,那就是开放和自信,开放让宁波成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龙头,自信赋予宁波不同寻常的包容与谦和。这种魅力让许许多多的外籍人士筑梦于此,这种气质让“用声音叙事”活动成员可以去倾听各种声音——或真诚的赞美或善意的批评,这种魅力和气质更激励着莘莘学子以巨大的热情为宁波的国际化城市建设献“青涩而真诚”之言。
“用声音叙事”活动鼓励学生在英语(日语)语言文化专业学习的基础上,以跨文化交际的具体行动实践和运用语言知识,关注和研究在华外籍人士生活和经历,倾听外籍人士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建设性意见;通过不断的真实交流充分认识外籍人士眼中的中国,了解中国对外籍人士的吸引力因素,树立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与自信心。
“出发以城市的名义”:作为访问者,活动实践者在倾听和记录着外籍人士对城市印象的叙述;作为交流者,活动实践者也在探询着城市的核心价值与独特魅力,以期献计宁波国际化城市形象提升。2008年以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的师生开展了以“用声音叙事”为主题的对在甬外籍人士的调研走访系列实践。持续四年多的活动锻炼了外语专业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和社区参与责任感,为宁波国际化城市建设提出了有价值的政策建议,促进了以城市国际化形象、跨文化交际和服务型学习为研究团队的形成。
“青年是城市形象、国家形象宣传的生力军。”经营城市国际化形象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工作, 这关系到生活在城市的每个群体,因为对这座城市的热爱,青年人和外籍人士产生了交集,“爱她就告诉她”,这是对宁波的责任与承诺。于是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人走进外籍人士的生活和工作,研究他们寻梦宁波的经历,分享他们在宁波成就梦想的故事, 倾听他们对投资宁波的建议,并且从自己的观察中思索和探寻。语言专业的学生承担着对外宣传和介绍中国文化的责任,青年学生的语言学习必须和现实生活、真实情景结合起来,深入外籍人士的生活和工作,在与外籍人士的主动接触中广泛了解城市现状的同时以当代青年学子的精神风貌宣传城市建设和中国文化。
实施方法与过程
“用声音叙事”活动如何在服务社会中获得价值提升?这一问题的答案就孕育在服务社会本身之中。“用”有主动性和实践性的涵义,既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观念、也体现了“学以致用”的高校培养目标。“声音”是表述情感和喜好的重要方式,活动成员在访谈外籍人士的过程中倾听“声音”,在参与和组织论坛中交流“声音”,在撰写书稿中发出“声音”,这种积极实践、主动思考的学习态度对于培养和塑造未来人才非常关键。“叙事”是对感受与经历的真实记录,作为访问者,“用声音叙事”活动成员倾听和记录着外籍人士寻梦宁波的叙述;作为交流者,活动成员又在探询着城市的核心价值与独特魅力,述说着自己对城市建设的思考。所以“用声音叙事”活动是一次声音与声音的对话、叙事与叙事的分享,在这次对话中,语言只是媒介而城市、国家才是主题。“用声音叙事” 活动通过4年的活动开展和总结逐渐形成了“调研--发现--建言--解决”的服务城市建设一条龙工作思路,形成了“计划行动巩固反思评估”的五阶段服务型学习方法,形成了“文化接触文化交流文化推广--文化传播”的文化建设策略。
1、服务城市建设,语言在行动。
2008年7月,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师生进行了以外籍人士为访谈对象的“用声音叙事--印象宁波”语言实践活动,主题围绕城市形象展开。这也标志着“用声音叙事”活动的正式开始;2009年,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以外籍人士视角为切入点的宁波国际化形象研究团队初具雏形;同年开展“用声音叙事人在宁波” 语言实践活动,主题围绕外籍人士在宁波的文化适应与文化融合。2010年1月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与宁波市外事办合作开展面向外籍人士的宁波涉外形象大型问卷调查,活动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140份;2010年4月外国语学院“在甬外籍人士与宁波国际化形象”项目获得宁波哲学社科立项支持;2010年6月外国语学院“用声音叙事--在甬外籍人士眼中的宁波”专业实践、社会实践调研分队成立并踏上征途;主题围绕探询在华外籍人士的中国梦展开。调研分队走访宁波六区访问100多为外籍人士、其中深度访谈30多位,活动中一些师生的作品汇编成集形成近55万字的英汉或日汉双语访谈录与访问随笔,成书:《用声音叙事--筑梦宁波》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2011年度主题为“用声音叙事创业宁波”,主题围绕中小外资企业在宁波的创业事迹。探询外资企业如何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并实现成长的轨迹。
“用声音叙事”活动在不断的调查访谈中形成了“调研--发现--建言--解决”的服务城市建设工作思路,活动成员带着服务城市建设的问题调研走访特殊的群体外籍人士,在调研中又发现问题,通过分析整理建言地方政府重视问题,同时积极探求和实践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持续四年的对在甬外籍人士的走访和调研中,参与活动的英、日语专业的师生收集、整理了在甬外籍人士对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城市国际化形象、涉外管理等许多有价值的意见与建议,并初步探讨了外籍人士参与和融入宁波当地社区文化的基本模式与特点,撰写了包含数据统计分析的《关于提升宁波涉外形象的建议》的1万余字的调研报告递交给政府相关部门,并在报纸和杂志上发表了《宁波城市涉外形象及满意度调查报告》等研究文章及学生作品多篇。
“用声音叙事”活动成员以在甬外籍人士为调研对象,了解他们在宁波的生活情况和需求,并且利用知识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常见的困难。成员发表关于访谈的新闻报道,向有关部门反馈调研报告,在教师的指导下组成了团队帮助外籍人士推广科研技术,向外资企业提供相关政策和信息。2010年12月开始与外籍人士合作开展oxeige pipe环保香烟推广活动,2011年6月帮助外籍人士开展Vertical plants 立体农业推广工作,2011年8月为韩国外籍人士提供法律援助活动等。
“用声音叙事”活动以语言与思想为种子,以服务和实践为土壤,在行动中不断收获成长。这一应用型跨文化交际项目和以通过指导学生实践活动来开展研究的模式在教师中也产生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目前,在外国语言与文化研究所内,教师们在城市国际化形象建设、服务型学习、跨文化交际、涉外网页设计等与地方经济、文化紧密结合的应用类项目方面进行了拓展;景区、商业区等公共场所外语公示语纠错实践指导、外籍人士中华文化体验联谊会等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也在频频进行之中;这是科研与实践不断结合的过程,也是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过程,更是师生在“服务”中不断成长的过程。
2、服务型学习,成长就是力量
四年多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师生将语言课程和语言课堂延伸到服务城市建设的广阔空间。形成了“计划行动巩固反思评估”的五阶段服务型学习方法,
以2011年度 “用声音叙事创业宁波”为例,活动团队发现到2011年,世界500强中大概有399个在宁波设立分公司,涉及服务、航海、保险、工业制造等领域,这些外资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外资企业如何实现了在宁波的成长,他们又面临何种发展问题。针对这一现状,实践队员在教师的指导下,紧锣密鼓的开始前期计划准备工作。在一个多月的计划阶段,有的队员搜信息、做策划;有的队员制问卷、发信函;有的队员跑企业、进工厂;工作有条不紊,彼此通力协作。在接下来的行动阶段,团队成员联系到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涉外企业20余家,企业高管负责人50多位,涉及服务业、加工制造业、电子业等近十个领域;设计了以中小外资企业的企业数量、 投资规模、产业结构、区域分布、外资来源、发展趋势、问题困难等为主要调研内容的问卷,为进一步实地调研打下坚实基础。2011年7月-8月,实践队员忙碌在宁波的街头巷尾,企业工厂。在整个过程中,共采访了包括Sun Surf, Hongkong Davinchy, ERAN INDUSTRIES在内的外资企业总经理、经理和高层主管30多位,巩固阶段,团队成员用文字、音频、视频等方式记录下中小外资企业在宁波的创业故事;在随机问卷调研中,搜集信息,整理数据,分析研判,客观了解外企发展状况和现实困难;在面对面的交流、跟随采访中,队员们倾听外籍人士心中的宁波发展优势和对未来期许,反思阶段,队员们以自身独立的思考和观察献计宁波城市建设发展,完成活动报告,在专业学习、文化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反思学习。在汗水中体会快乐,在付出中收获成长。评估阶段,鼓励活动成员参与到评估标准的制定过程中来,并且以研讨会、小组讨论、专家对话等形式开展各阶段的评估,形成评估报告,这是能力提升的一个过程。
在外语专业教师的具体指导和精心组织下,学生们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以多种形式对来自50多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位外籍人士进行专题采访,积累和整理了100余万字的文字材料和大量现场采访的影音资料。每采访一位外籍人士,师生都要进行诸如采访对象的背景资料收集、访前联络、采访方案策划等大量前期工作,采访过程是对学生们外语交际能力极好的锻炼,采访后期的文本整理和翻译,更是对他们外文译写能力的挑战。四年多来,参与活动的英、日语各年级学生超过了400余人,使一大批学生在真实环境下运用语言交流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一位学生说:“对外籍人士的采访让我获得了运用外语的自信,同时也发现了自己在语言上表达深度思想的不足,因此,实践活动的经历更激发了自己学习外语的动机。”
活动四年来,成员专业成长显著,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先后有大批成员发表各类作品成果;吴嘉雯撰写的双语作品《Growing With Ningbo:The Development of Overseas-funded Enterprises》在2011年《宁波聚焦(Ningbo Focus)》双语杂志第八期发表;孙思为撰写的《大学生社会调研显示:四分之三在甬外国人想上汉语班》在8月20日《宁波晚报》发表,报道在多家主流媒体转载;孙思为、林红共同撰写的双语文章《教育服务城市: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公益汉语课堂”应运而生》在2011年10月《宁波聚焦(Ningbo Focus)》上发表。关尔佳双语《各方助力公益汉语课堂、共同服务城市发展》2011年12月发表于《宁波聚焦》,李欢欢2012年1月《宁波聚焦》发表《一份来自公益汉语课堂的成绩单》等,近两年来,实践队员共发表各类习作10篇(不含书稿)、并分别与《阿拉旅游》、《宁波外事》、《宁波聚焦》策划专栏。在前期调研、整理、成文、修改等大量工作的基础上,作为此项活动的一个标志性成果《用声音叙事:筑梦宁波》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以三十余位在甬外籍人士为访谈对象,记录他们在宁波寻梦、圆梦的历程,以及外籍人士对这座崛起中的东方滨海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发现与感悟,同时也收录了学生在采访过程中的种种思考以及他们为宁波的国际化城市建设提出的稚嫩却真诚的建议。该书用中英(日)双语对照,共计55万字。
 “用声音叙事”调研活动不仅在提升学生语言技能上发挥了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时代责任感,唤醒了他们热爱宁波、宣传中国文化的意识。倾听外籍人士在宁波追逐和实现自己梦想的故事,学生们感受到外籍人士对一个“古老而现代”宁波的热爱,感受到他们在更广泛层面融入当地文化的意愿,了解到他们对宁波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性意见,学生们的经历超越了单纯的语言学习,而涉及到了广泛的文化交流范畴。一位学生说:“倾听外籍人士的叙说,看到了对事物多元解读的可能,理解了文化间相互包容和学习的必要,同时,我们也从‘他者’的眼里找到了对自己文化的自信。”
3、联动政学研,教育提升价值。
以开放的胸怀塑造城市形象,以别样的视角解读城市魅力,“用声音叙事”活动以声音交流思想,传递感情更以声音沟通政府部分、民间学术团体和教育研究机构的有效互动联动,从而通过活动来提升社会的价值、提升学生的价值。
“用声音叙事”活动通过调研发现许多外籍人士有参与城市建设的强烈意愿,于是,在2010年11月,在宁波市外事部门的支持下,由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浙江省外文协会联合举办的首届在甬外籍人士与宁波国际化形象论坛在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举行。来自美、英、日、韩等10多个国家的30多位在甬外籍人士受邀参加本次论坛,为宁波国际化城市建设建言献策。宁波市外事办副主任郑醒尘博士、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院长金伟良教授、外语学院全体领导以及学院近400余位师生参加了此次盛会。“用声音叙事”活动成员也自然成为论坛的志愿者和参与者,一些曾经受访的外籍人士被邀请到论坛为宁波的国际化形象提升建言献策,
在论坛上,来自美国的DR. Abigail Elizabeth Mann、Randy Williams、Matthew C Galat,来自韩国的崔钟锡,来自日本的石井康男和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的陈雯雯进行了主题发言。身为亚洲英文商务网络Asia English Business Network创始人,Matthew C Gala谈及他移居中国后的生活,见证了宁波的发展以及新的原料和团队技术的改变。崔钟锡是宁波外事学校韩语外教、中国历史专业硕士,他认为建设国际化城市的最主要目的是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为市民提供既舒适又愉快的生活环境。而浙江万里学院外籍教师、在中国从事教育工作13年的石井康男提及宁波在日本的知名度非常低,许多日本人不了解宁波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而他通过梳理宁波古时与今日的对日交流,拟探讨如何扩大宁波在日本的知名度。Randy Williams 现在在宁波拥有Sino Sales & Support Ltd.贸易公司、Randys Café、Randys DIY Pottery Store三家注册公司,他讲述了对宁波的大体印象,并提出了对宁波的美好未来的畅想。美国印地安那波里斯大学副教授DR. Abigail Elizabeth Mann概述了中英语言学习环境氛围的增进,同时她建议在商业和旅游领域的外籍人士通过商业机构增强交流。活动成员陈雯雯也根据自己的经历做了主题发言。
这次论坛开启了政学研携手搭建甬城外籍人士交流平台的历史,论坛入选了2010年度宁波市重要外事活动索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宁波市外事办公室副主任郑醒尘认为在甬外籍人士与宁波城市发展论坛将是国内首个尝试整合在华单个城市外籍人士资源服务地方城市建设的论坛,论坛的举办是宣传宁波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形象的良机,论坛将进一步梳理出在甬外籍人士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从而为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打好基础,论坛的政治效应、经济效应、社会效应以及学术影响将成为宁波人勇为人先,敢于创新的又一力作。本次论坛还得到了宁波日报、宁波电视台、钱江晚报、鄞州日报、网易、中国宁波网、杭州日报网等省内十多家媒体的广泛关注。通过举办论坛,了解外籍人士在宁波生活和发展需求,倾听他们对甬城国际化建设的建议与意见,并达到善用外籍人士资源推动城市国际化建设、宣传城市形象之目的。
4、参与文化建设,“公益汉语课堂”完美开局
“用声音叙事”活动立足高校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功能,不断创新思想,在文化上做足功夫,形成了“文化接触文化交流文化推广--文化传播”的文化建设策略。
长期的调研工作让“用声音叙事”活动成员发现,很多外籍人士面临语言交流的困境,并表达出强烈的汉语学习热情。为满足这一实际需要,同时,也为更好的帮助外籍人士适应中国文化和宁波生活,拓展实践学习平台,“用声音叙事”活动深入挖掘活动潜力,经过长期筹划的“公益汉语课堂”计划应运而生。项目从2011年8月开始实施,活动目的在于解决外籍人士在宁波投资、生活面临中的语言沟通问题,满足外籍人士学习汉语、体验中国文化的需求,帮助在甬外籍人士提高汉语水平,了解中国以及宁波的文化特点,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生活品质,并且逐渐在外资企业和外籍人士中形成汉语学习的风气。
活动选拔热心推广中国文化,有良好汉语和英语表达能力的同学担任汉语教师,采取“一对一”的形式向外籍人士教授汉语。第一堂公益汉语课于9月13日开课,来自万豪酒店的意大利籍Paolla女士成为“公益汉语课堂”的第一位学员。截止2011年12月20号,15个国家的40多位来自宁波各行各业的外籍人士报名参加公益汉语课堂,其中有高校教师、外资企业高管、跨国企业总裁、留学生等;62名大学生报名参加汉语教学志愿者队伍,项目指导教师四人,两位具有海外对外汉语教学经历。40名外籍人士开始了一对一的公益汉语课堂项目学习。汉语志愿者根据外籍人士的不同汉语程度水平,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配备不同教材,从而达到学习持续性与教学针对性的结合。
作为“用声音叙事”活动的一项深入拓展成果,“公益汉语课堂”延续着一种担当的精神。从诞生之日起,“公益汉语课堂”就形成了良好的运行机制,项目运行依托委托机构: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与宁波市国际文化研修中心,项目负责人对活动开展进行具体监控和管理。学生全程参与活动实施和开展,成立相应学生社团:“跨文化交际俱乐部”,参与制定外籍人士学习申请流程外籍人士学习章程、志愿者工作章程等,志愿者选拔、培训、管理等工作,严格教学计划以及教学监督、教材使用。志愿者定期上交教学计划、双语教学日志,成立教学小组,以1+1+1的形式开展活动,即一位汉语授课志愿者带一位外籍学员和一位未上岗志愿者,活动定期开展研讨会,中期教学检查,教学成果展示、教学业绩表彰等环节并且形成规范的制度。
更为重要的是“公益汉语课堂”从实施之日起就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已经有近40家平面和网络媒体对活动进行报道,活动在宁波外籍人士群体中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口碑,活动社会各界的支持,为解决“公益汉语课堂”教材使用困难,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图书馆通过“你选书、我买书”活动定向支持“公益汉语课堂”上百册授课教材与教学研究书籍,双语杂志《宁波聚焦》为活动开展提供长期媒体支持,‘鄞州银行慈善基金会’提出2012年合作构想,目前报名咨询的不仅有在甬外籍人士,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公益组织,包括“首届全国高校公益研讨会”。上海、北京、杭州、武汉等地多所高校表达合作推广意愿。
5、推广中国文化,“阳明学堂”蓄势待发
针对外籍人士渴望了解和体验中国文化的意愿,“用声音叙事”活动积极推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拓展中外交流活动,2011年6月3日理工飘粽香,中外话端午主题活动拉开了“用声音叙事”中国文化推广的序幕,活动中20多位外籍人士参加传统端午节。活动既向在甬外籍人士推广了中国传统文化、汉语言的魅力,也给了青年学生重温传统文化的良好机会。
此后“用声音叙事” 活动根据外籍人士需求和活动特点推出“中华文化学堂”系列文化体验活动,包括“East, West, Eating best” 中西饮食文化体验,Campus Culture Between West and China高教园区一日游:中西校园文化比较活动,Culture adaptation of Ningbo expats在甬外籍人士文化适应面面谈,Cycling: you and me快乐单车、文明共享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s 传统节日知多少Childhood, a shared language大家一起做游戏:中国儿童游戏展HelloHalloween你好,万圣节,I want to learn Chinese我要学汉语等近10项文化推广体验活动。活动缘起“用声音叙事”,依托“公益汉语课堂”,邀请外籍人士参与文化体验,服务城市形象提升,以具体活动为载体,积极主动广交朋友,形象生动推广文化,一方面,活动可以提升外籍人士的汉语水平及对中国文化、宁波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另一方面,参与同学获得语言交流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双重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在传播文化的同时活动培养了同学们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这种在实践中体验学习和习得知识的方法恰恰符合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王阳明作为浙东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杰出代表,他的“唯求其是”的精神又地体现在浙江大学 “求是”校训之中,从“用声音叙事”到“公益汉语课堂”再到“中华文化学堂”的一系列活动正是对王阳明‘良知体验美学’的当代发扬,这也奠定了未来“用声音叙事”整合各项活动以“阳明学堂”的形式向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的实践基础。
当前,“孔子学院”已经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的全球品牌。配合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阳明学堂将在整合国内文化教育资源,推广中华文化方面形成一次全新的尝试,这也是对“孔子学院” 的有益呼应和补充。阳明学堂创新模式在服务在华外籍人士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同时,也为大学生提供了钻研和宣传中国文化的平台。“用声音叙事”活动2012年重点将在全国范围选择3所高校进行阳明学堂推广试点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阳明学堂联盟,开展阳明学堂研讨会等活动。
工作成效与经验总结
“用声音叙事”活动通过4年发展已经成为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人才培养、公益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活动中对话的参与者都是城市发展的局内人,是城市、国家不断实现跨越的见证者。活动依托专业优势,多层面拓展活动潜力,立足宁波,放眼全国和世界。
1、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用声音叙事活动将教育的服务性、学习的实践性、科研的时代性完美的结合在一起,鼓励青年学子在语言文化专业学习的基础上,以跨文化交际的具体行动来实践和运用语言知识,以自信的态度关注华外籍人士生活,研究他们成就梦想的经历,并以开放的心胸倾听外籍人士对城市发展的建设性意见,通过真诚而真实的交流充分认识外籍人士眼中的中国,了解宁波对外籍人士的吸引力因素,从而树立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与自信心,进一步为城市建设、国家建设献计献策。“用声音叙事”活动是理工师生践行教育服务地方理念的具体举措,活动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语言实践,在培养学生的国民意识、跨文化意识、责任意识、关注现实的意识等方面意义非凡,而这一点恰恰传递出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鲜明的办学理念,即“人才培养应用型、科学研究服务型、社会服务区域型”。
用声音叙事活动实践成果一览
序号
成果形式
姓名、班级
成果名称
成果来源、时间
指导
教师
1
新闻特写
08(5)班陈雯雯
胡慧中
董达
“宁波给了我实现理想的舞台”
《宁波日报》2010.08.10
蔡亮
2
新闻报道
08(5)班陈雯雯
外籍人士与宁波文化交融越来越紧密
杭州《都市快报》2010.07.28
蔡亮
3
专栏
策划
日语08(1)班杨文龙
小口的喜剧生活
《阿拉宁波》杂志 2010.09.28
蔡亮
4
专栏
策划
英、日语
《阿拉宁波》杂志
“我爱宁波”专栏
《阿拉宁波》杂志 2010.09.28
蔡亮
5
专栏
策划
英、日语
《宁波外事》
外事管理专栏
《宁波外事》
2010.09
蔡亮
6
论坛
策划
英、日语
“在甬外籍人士与宁波国际化形象论坛”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浙江省外文学会
2010年11月
外国语学院教师
7
新闻报道
09(1)班
大学生调研显示:外籍人士汉语学习热情高涨
《宁波晚报》2011.09.10孙思为
蔡亮
8
新闻报道
吴嘉文
09(3)班
Growing With Ningbo:The Development of Overseas-funded Enterprises
 
Ningbo focus
《宁波聚焦》双语
2011.8.1
 
蔡亮
9
新闻特写
孙思为
林红
 
09(1)班09(3)班
Complimentary Chinese Courses at NIT for Foreigners in Ningbo
教育服务城市: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公益汉语课堂应运而生
 
Ningbo focus
《宁波聚焦》双语
 2011.10.1
 
蔡亮
10
著作
08英语
日语
用声音叙事:筑梦宁波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年10月
蔡亮、喻旭燕、
蔡蕾等
11
创意
活动
策划
 
英语
日语
 
全国首创“公益汉语课堂”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蔡亮等
 
 
12
 
 
新闻
报道
 
 
 
 
公益汉语课堂
报道与转载:
中国日报网
浙江在线
网易新闻
宁波日报
宁波晚报
宁波聚焦
宁波青年
宁波教科网 
浙江学生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网视台
中国宁波网
中国援助网
中国江苏网
中国社区网
中国公益广告网
中国华文教育网
中国社区志愿服务网
中国企业新闻网21CN
对外汉语网
形象网
北京日报网
上海侨务
 
2创新涉外服务机制,外事工作要服务总体外交,也要服务地方发展,这与高校服务地方建设的思路是完全契合的。用声音叙事活动的创造性在于充分发挥外事服务、对外宣传工作的主动性特点, 从时空、心理、文化、情感等方面拉近宁波与在甬外籍人士以及他们身后世界的距离。外籍人士在宁波生活工作的经历叙事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领域,多角度、全景式地展示当代宁波的建设成就,提升了宁波的国际化城市形象。在服务外籍人士、改善投资软环境等方面,高校可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比如搭建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文化交流平台,整合和利用各种资源帮助外籍人士了解、理解中国以及宁波的文化特点,更好地实现跨文化沟通与交流,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生活品质,并且逐渐在在甬外籍人士中形成“知甬、爱甬、颂甬”的风气,这种创新涉外服务机制的实践行动大有可为。
3、创新文化建设机制用声音叙事活动针对在甬外籍人士特点、政府公共服务部门工作需求,开展以“文化服务城市”为主题的系列公益服务活动。发挥教育的服务功能,探索和试点融服务性学习于课程设计之中的思路,向外籍人士宣传和普及在宁波生活与工作的基本常识,提高外籍人士、涉外企业对宁波的全面认识,在外籍人士中倡导“学汉语、懂中国、爱宁波”的风尚。通过信息调研与分享积极构建与政府公共服务部门的良好互动,主动寻求跨国公司和科研机构合作。充分激活各类目标群体的宁波城市向往度、文化向往度,因势利导,打造特色对外宣传窗口,构筑国际化城市形象,服务所涉及的外籍人士、外资企业、宁波市相关企业和公共服务部门。
用声音叙事活动拓展服务宁波国际港口城市建设的文化交流项目,拓展与宁波紧密联系地区的文化交流项目,拓展在甬外籍人士文化适应研修三大类型项目。宏观上,系列活动的开展是对以宁波为代表的外贸商务文化的开发和应用;微观上,系列活动与海外孔子学院形成文化交流的无缝衔接和良性互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