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求是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活动

城市学院:塑造创业文化 培育创业人才

编辑:cgsoft 时间:2013年12月18日 访问次数:9507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中产生的新生事物,自1999年7月创办以来,发挥浙江大学和杭州市人民政府合作办学的体制机制优势,高起点量办学,跨越式发展,短短几年时间就成为具有“千亩校园,万名学生”的新型高校,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第三种模式”。没有改革创新就没有城市学院,城市学院的建设和发展灌注了勇于创新、奋发开拓的创业精神。自创办以来,城市学院围绕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着力塑造以创新创业精神为先导的校园文化,加强大学生创业意识、创意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开设创业课程和讲座、组织参与创业大赛、设立“创业一条街”、成立创业实训基地等途径,鼓励有创办企业愿望并具备能力与条件的学生积极投身创业实践,对他们加强指导,帮助他们为未来走向职场或自主创业做好必要准备。从2004年“创业人才孵化班”开始,到2011年正式成立创业教育学院,城市学院已经营造了以创新创业精神为核心、文化建设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创新实践与创业孵化相关联的多层次立体化的创业文化格局。日前,城市学院又被批准成为浙江省创业型大学试点单位,将在培养创业人才的道路上继续探索。
 一、项目缘起
(一)基于国际化趋势
早在1967年,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和纽约大学就开创了现代的MBA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此后30多年中,创业学几乎成为美国商学院和工程学院中发展最快的学科领域。1989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以后,创业教育更受到各国高等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它和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1998年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发表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强调:“高等教育必须讲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基本目标,以使高校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可见,创业教育已成为当前优秀人才应掌握的“第三本教育护照”。在大学开展创业教育不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而且突出了教育创新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高等教育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迫切需要。近来年,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生创业实践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
(二)基于学院学生特色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在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业人才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学院生源主要来自于民营经济十分发达的浙江省温州、台州、宁波、杭州等地区,相当多的家庭都有创业背景,父辈们的积累为他们提供了较高的创业平台,其次,学院的学生和同龄人相比在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及社会活动能力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正是基于这种背景,2004年春,“创业人才孵化班”(简称“创业班”)便在学院应运而生。经过2年多的奋斗,创业班即获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同,也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光明日报》、《解放日报》、《中国青年报》、《观察与思考》、《香港大公报》、《新民周刊》、《三联生活周刊》、《瞭望生活周刊》、《杭州日报》、《钱江晚报》、《每日商报》、《新浪潮》、浙江电视台等媒体纷纷聚焦,台湾的“中央大学”也慕名前来交流。有媒体进行了追踪报道,从04年9月创业班成立至今,刊发相关报道二十余篇。更有不少媒体,因为创业班成员大多是家族企业的后代,而形象地把创业班称为“少帅班”。多年来,创业班已成为学院有志青年首选的素质提升项目之一。(媒体报道详见附件3
(三)基于学院人才培养目标
城市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而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必须具备创新性、复合性和应用性的能力。学院的学生在创业发展方面有一些优势,如何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是学院学生培养的一个思考切入点。加强和推动创业教育不仅完全契合学院的整体目标,也是对学院创新人才培养和推动教育创新十分有益的探索。学院希望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使创业教育成为学院校园文化特色和品牌,在学生中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切实增强学院学生的创业意识,完善创业知识结构,提高创业能力。
二、建设方法
多年来,学院对营造创业文化一直予以高度重视并不断实践探索,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和过程:
(一)构建一个创业教育整合体系
    城市学院坚持在创新创业文化领域进行实践与探索,通过经验总结和理论提炼,提出从培训、孕育到孵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多渠道整合培养模式(图1)。该模式具有“双层培养、三系支撑、五化机制、内外整合”四大特点,即通过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孵化体系三大体系的有效运作,形成了从项目培育、创新训练、创业教育、创业孵化到成果管理的完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链,建立了项目化实施、团队化运作、成果化展现、学分化管理、体系化整合的“五化”管理机制,将创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系统组合,使教学目标显式地体现于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上,推动了创业教育的规范化发展,从而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不同背景的大学生群体对创新创业复合教育的需求。
  围绕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城市学院在创业教育中以“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为理念,设计模块化课程体系,建立起普识教育和特色教育相结合的“双层培养机制”。课程体系分为创业教育通识课程和特色课程两个模块,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衔接,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以系统化、特色化为特征构成城市学院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形成双层培养机制。
学院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创业教育课程培训,目前已有20多位教师通过培训,能够承担SYB和KAB两门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已开设了多个班级的课程教学。同时,学院聘请了数十位著名民营优秀企业家组成导师团队,为学院创业团队进行创业指导。
(二)打造一个创业文化品牌活动
    学院立足三型、两能、一高人才培养目标,围绕科技、学术、文化、成才四条主线,从2008年开始,每年举办创新创业文化节,至今已举办四届。文化节通过组织大学生贸易节营销实战、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企业家面对面、技能竞赛等各类创新创业主题文化活动,催生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培养并锻炼学生创业能力,打造城院学子挥洒青春激情、展现个人才能、追逐人生理想的宽阔舞台,真正凝炼出富有城院特色的创新创业文化。
企业家论坛。作为学院校园文化精品之一,论坛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术文化素养,培养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为目标,力图通过邀请各类成功企业家来院讲学,使城院学子在与深具思想力、创新力的企业家对话中分享成功者的人生阅历、沉淀现代企业家精神、蕴育创新思想的火花。自2004年始,学院先后组织了40余场企业家论坛,邀请了俞敏洪、徐小平、林东、沈国军、胡敏、方永飞等一大批知名人士和企业家来我院演讲,12000余人次学生参与论坛活动,极大得浓厚了校园文化氛围,得到了广大学生的热情响应与高度评价。
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自2007始,学院已举办五届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共600多支团队经过创业金点子海选创业计划书递交创业特训营商海博弈等项目的训练,进一步完善了其创业计划方案,并通过这些训练将创新创业精神和理念广泛推广,促使学生在人才竞争中具备更加扎实的核心竞争力。
大学生贸易节。学院自2009年开始正式组织实施大学生贸易节,至今已成功举办三届,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体,通过向有创业想法和激情的学生提供创业摊位的方式使学生亲身参与商品售卖的过程,给在校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平台,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
企业模拟运营大赛(ERP沙盘模拟对抗赛)。此项大赛面向全院学生,自开办以来广受同学欢迎。大赛通过直观的企业沙盘,模拟企业实际运行状况,将创新思维与创业实践结合起来,让参与学生在游戏般的比赛中体验完整的企业经营过程,感悟正确的经营思路和管理理念,更真切地体验市场竞争的环境。
(三)搭建一个内外整合的创业实践模式
学院搭建了“多规格、多渠道、模块化、交叉性、开放性、互动式”的内外整合的创业教育实践模式,主要包括在校内、校外、海外实践基地开展的各种实践活动。
1.校内实践教育:结合校内各方面资源,学院开展一系列实践教育活动,包括课内综合性创新实践、大学生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等,从各纬度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院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设立“创业一条街”,引进大学生创业项目,支持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模拟企业运行的各个环节,教师定期对各模拟企业进行运营指导,让各团队在模拟的环境中学习和体验创业的全过程。学生参与基地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作为创业项目的成员参与到项目运作中;另一种是作为基地管理部门人员,模拟政府参与基地项目管理。基地聘任了一批校外创业导师、业界人士,为学生开办讲座,针对创业项目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2009年4月,学院争取到了“浦发银行大学生创业试验园”提供的资金。2011年5月,经过近一年的筹备,城市学院吸收社会力量共同合作创办“创业教育学院”,通过创业孵化班和模拟实验基地为创业教育提供一个可输出的出口,整合创业教育资源,为真正想自主创业的学生或团队提供指导和资金、注册、用房等方面的支持。目前,创业教育学院已入驻学生创业企业8家,参与学生近百人;已经或即将进驻的实训企业有4家。这些企业除享受杭州市规定的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外,还将享受孵化园区内的优惠政策,如房租全免,共享学院的一些配套设施等。今后,通过创业教育学院的整合,创业基地和创业大赛将会更多地联系和对接,形成具有学院特色的创业体系,为更多学生提供更好的创业平台和锻炼机会。
2.校外实践教育:利用校外产学研基地网络与企事业单位开展全方位的合作,让在校学生定期到基地参加工作实践。要求学生在上完两年半的课程后,到基地参加3-6个月的专业实习,再回校继续上课。
3.海外体验式实践教育:针对创业人才孵化班学生,学院与台湾中央大学共同举办创意研习营活动,旨在就两岸青年在思想、工作方式等各方面的差异,寻求快速磨合的方法,为未来更广泛的合作建立基础。活动内容涉及前期筹备、活动组织、创业项目运作和总结等各个环节,两方团员通过高强度、长时间、全面性的工作方式,充分锻炼了全局统筹、资源整合、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创新创业意识。
(四)搭建一个校企合作的创业孵化体系
学院通过创业教育学院,调动、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搭建了校企合作的创业孵化体系。通过举办创业孵化论坛、创业计划大赛、创业项目推介会等活动,吸引企业设立创业基金,创办各种形式的创业园,普及课外创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商业企业或科技公司,使大学生创业项目利用孵化平台走出校园成功创业。
三、项目成效
(一)创业教育体系逐步完善。
学院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全面推进创新创业工作,为改革提供政策支持和有力保障。整合院内外多方资源,成立“创业教育学院”,设立创业基金,聘请创业导师,创办各种形式的创业园,形成了从项目培育、创新训练、创业教育、创业孵化到成果管理的完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链,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城市学院重点打造的两大特色之一,正在成为学院的一张金名片
(二)创业课程体系受益面广。
城市学院的创业教育模块化课程体系包括创业教育通识课程和特色课程两部分,其中,通识课程包括《创业学导论》、《Know About Business(KAB)创业入门》和《Start Your Business (SYB)创办你的企业》、《创业实训》等课程,面向全院学生开设,自2008年9月以来,平均每学期开设10个教学班,至今已有近2000人次修读。
特色课程为“创业人才孵化班”和“二代接班人培养班”开设,前者在全院学生中选拔有创业激情,思维活跃,勇于实践的学生,自2004年起已连续开设七届,深受学生欢迎,从首批20名学生起,目前每年招收40—45名;2009年创办指向性明确的“二代接班人培养班”,首届招收学生10名,目前经过特色教育培养的学生已有300余名。正在尝试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已在商学分院、创意与艺术分院、信息与电气工程分院开设了相关的创业课程,受益学生约200余人。
(三)创业孵化体系逐渐成熟。
作为创业人才培养链的重要环节,校企合作的创业孵化体系以院内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浦发创业实践园和创业孵化园等创业园为平台,以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创业导师和双师型教师为辅导,引入企业创业孵化基金,使各类大学生创业项目贴近实际,落地开花、带动就业、反哺教育。学生真刀实枪地练习,不仅提高了能力,还看到了潜能、优势和不足,找准了发展方向,更理性地规划事业人生。目前在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运作的项目有12项,浦发创业实践园入驻项目为6项,创业孵化园的孵化项目有6项,聘请了浙江华通控股集团董事长王苗通等14位创业导师和10名双师型教师为学生提供辅导。
(四)学生创业能力显著增强。
通过内外整合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在大学生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创业大赛各类实践活动中呈现勃勃生机。2009年获“赛伯乐”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三等奖1项,2010年获浙江省第七届“挑战杯”赛博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2008~2010年获得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国家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省一等奖2项和省二等奖1项。“创业人才孵化班”的海外体验式研习营活动已连续开展4年。
目前由城市学院学生和毕业生创办的企业有杭州鄂尔多斯家纺有限公司、绍兴新天烘焙食品公司、志磊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宁波元凯服饰有限公司、杭州GUESS CLUB、上海街客餐饮有限公司、杭州荷乐玩具设计有限公司、洛刻菲勒饰品有限公司、杭州中鼎广告有限公司、重庆泰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数十家企业,走出了数十名企业年产值达千万以上的成功创业的学生。杨杰、陈洋帆、谢浩魁、陶立群四位毕业生先后被评为浙江省/杭州市、绍兴市十佳创业之星。其中2007届毕业生杨杰、2006届毕业生陶立群还被中国校友会网和《21世纪人才报》列入“2010中国大学创业富豪榜”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