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长期历史积淀,浙江大学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精神——“求是精神”。她拥有着爱国奉献、勤奋务实、追求真理的精神内核,是历代浙大人的精神灵魂和思想瑰宝。浙大老校长竺可桢先生曾在《科学方法与精神》一文中对“求是精神”内涵进行阐述:“近代科学的目标是什么?就是探求真理。科学方法可以随时随地而改换,这科学目标,蕲求真理也就是科学的精神,是永远不改变的。”追求真理乃“求是”之本。翻开浙大百年史册,记录着代代求是学者、求是学子以激情追求科学真理,用人生谱写“求是精神”的灿烂篇章。而今的理学人义不容辞地接过了先辈的旗帜,以弘扬追求真理的“求是精神”为己任,建设优良校风、学风。
伴随着理学部的成立,理学人在更高的起点上担当起振兴理学的重任。为了充分发挥学部学术职能,求是理学论坛于2010年3月11日正式启动。论坛在原有各类学术活动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群体、不同目标进行划分,开设学科高端论坛、理学青年论坛、理学大讲堂和交叉学科论坛四个子论坛。论坛在科学知识传播、人才培养、项目组织等方面卓有成效。
文化的基本功能在于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理学不仅是驱动物质文明发展的重要推手,更要成为精神引领的强大动力。借助求是理学论坛,彰显理学文化,激励更多的师生热爱科学、投身科学,将追求真理的“求是精神”代代相传。
一、特点突出 成效显著
“学科高端论坛”——探索学术前沿问题
学科高端论坛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进行专业性极强的学术演讲。它由各系每周定时定点举办,使原来零散的、效率不高的高端学术活动规范化、高效化、常态化。
目前学科高端论坛共举办学术报告会近150多场,邀请国内外优秀学者160多人,包括来自国内院校、研究所的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以及来自美国、德国、法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海外优秀教授,其中部分已受聘为浙江大学讲座教授。论坛内容丰富、安排合理,覆盖了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以及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论坛已经成为理学部乃至其它学部相关专业师生与国内外优秀科研人员交流的固定平台,这种论坛组织安排模式也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与国内外科学家的交流促进了各学科与国内外各个单位的学术合作,提高了理学部各系在国内外同行中的知名度和学术地位,推进了科研和教学更加全面深入的发展。
“理学青年论坛”——青年科学家的专属平台
理学青年论坛是由理学部各系获得教育部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的青年教师,包括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培养人员、国外引进的特聘研究员等优秀青年教师组成的特定团体,每月定期由其中4位成员用易于理解的语言汇报自己的科研进展以及学科领域,以促进理学部内跨系跨学科的青年科学家的交流,从而帮助他们进一步成长。
理学青年论坛已与浙江大学青年教授联谊会、博士生会开展联合活动,邀请了欧阳宏伟、陆国栋、鲍虎军等优秀青年教授做客论坛,与青年教师就团队建设、科研以及教学理念等进行交流沟通。
“理学大讲堂”——弘扬“求是精神”的窗口
理学大讲堂级别很高,门槛却很低。“级别很高”是指由国内外大师级的科学家所作的公众演讲;“门槛很低”是指无需理论基础,不受专业限制,只要有爱好科学的精神,都可以成为它的听众。因此理学大讲堂用科普形式传播科学大师的科学思想、治学理念以及他们身上所具备的人文精神,并且向全社会开放。这为师生创造了与大师近距离接触、感受大师风采的机会,同时也是对真理不懈追求的“求是精神”弘扬,因此特别受到本科新生的欢迎。理学文化不仅要在求是园中弘扬,还要进一步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传播到全社会,扩大理学文化在校内外、乃至国内外的影响。
理学大讲堂目前已经举办了8期,先后邀请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中科院院士、哲学家兼社会活动家)、数学家李大潜(中科院院士、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超导物理学家吴茂昆(台湾中研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地球化学家欧阳自远(中科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计算机专家克莱兰(美国加州大学教授、《科学》杂志2010年度科学成就取得者)、金融数学家彭实戈(中科院院士、世界数学家大会一小时特邀报告人)、物理学家杨福家(中科院院士、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物理学家贺贤土(中科院院士、前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主任)等国内外知名学者做客理学大讲堂为浙大师生进行传道解惑的科普演讲,收到很好的反响,《钱江晚报》等媒体专门为此做了报道。
“交叉学科论坛”——组成重大项目智囊团
交叉学科论坛是指由理学部组织的跨系、跨学部的学科交叉系列论坛,其目标和任务是组织和参与学校和各学部的国家重大项目。
现已组建科技考古、金融科学与工程、软物质研究、数字医学以及涉海研究等跨学部、跨学科系列小组,并组织各小组定期研讨,开展项目推进工作。通过学科交叉论坛的推动,理学部已经与工学部、信息学部、医学部以及人文社科学部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围绕科技考古、金融科学与工程、软物质研究、涉海研究等方向展开了研讨,相关研究团队已经成为学校遗产研究院、软物质中心、金融研究院等校研究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制度完善 组织得力
学部目前已制定了《浙江大学理学部跨学科交叉研究团队种子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浙江大学理学部“理学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实施细则》并发文,分别对理学青年论坛和交叉学科论坛的运行模式以及对相应青年教师和研究小组的具体资助办法等做出明确规范和说明。
为了保证各个子论坛的日常运作,学部邀请热心科研文化建设的教师一起参与论坛的建设,如数学系蔡天新教授专门负责理学大讲堂的主持以及嘉宾邀请,化学系汤谷平教授专门负责理学青年论坛的主持以及嘉宾邀请。
鉴于理学大讲堂深受本科新生喜爱和关注,学部已与丹青学园开展合作,丹青学园辅导员将每期讲座信息及时向新生发布,并负责组织学生聆听讲座,为学生掌握最新信息提供了便利。
三、打造品牌 加强宣传
为了把求是理学论坛打造成拥有较高认知度和知名度的文化品牌,学部对论坛进行了一系列“包装”和“推销”。
1.统一设计LOGO、海报模版以及纪念品等。纪念品包括印有竺可桢老校长照片及“求是精神”题字的书形水晶、理学青年论坛银币。
2.多渠道宣传推广
校内橱窗展示:
学部制作的主题为《百年理学·十年理学·今日理学》20块的系列展板中,使用了2个版面专门用于介绍求是理学论坛,并于2010年12月在玉泉校区宣传橱窗内展示。
学部制作专题展板展示、推广求是理学论坛。
印发宣传品:
汇编《浙江大学理学部科研专辑》,其中对求是理学论坛进行了详细介绍,同时展示学部各系最新科研成果。
开通专门网站:
开通求是理学论坛网站,将各种学术报告信息及时发布在网上。同时设置了相应功能,网站的注册会员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论坛类型以及学科,网站在发布信息的同时通过邮件通知相关学科的听众,为听众及时获取报告的信息提供了便利。
与校内外媒体合作:
求是新闻网对理学大讲堂进行了多次报导,并整理、发布了杨福家院士的演讲录音。
《钱江晚报》在版面头条刊载杨福家做客理学大讲堂的新闻,并作专访。
计划出书:
理学大讲堂计划将每期演讲嘉宾的演讲内容整理,在适当的时候予以出版发行。
四、演讲感想 嘉宾寄语
超导物理学家吴茂昆在结束了理学大讲堂的演讲后,写下了如下的话:
“在浙大理学大讲堂演讲是我的荣幸,很高兴能与浙大的本科生交流,学生的专注与热忱,我看见无限的希望。”
杨福家院士、贺贤土院士分别寄语理学师生:
“执着追求,开拓创新,科学思维,务实求真。”
“博学笃志,切问近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