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求是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浙大故事

拳拳丹心留英名 涓涓玉泉聚文兴——两代图书馆人的青春追忆

编辑:admin 作者:张雅群、房佳、孙晓菲 时间:2015年03月16日 访问次数:539

    浙江大学图书馆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图书馆之一,其传承与发展在历史的浪潮中历经了百年沧桑。一代又一代的浙大图书馆人不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让浙大图书馆发展成为如今拥有丰富资源馆藏、提供一流服务的现代化高校图书馆。“饮其流者怀其源”,学校“寻最美记忆,讲浙大故事”活动让两代图书馆人有幸跨越历史,重温往事,唤起那属于图书馆人的最美记忆。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图书馆
 
 
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图书馆
 
2014年,一个深秋的午后,我们敲开了图书馆原编目部主任董新华老师的家门,董老师在浙大工作数十载,作为老图书馆员的她亲历了浙大图书馆的革新与变迁。几句寒暄之后,董老师把我们让到客厅,向我们娓娓道来那段与图书相伴的青春岁月。那已渐行渐远却依然清晰的珍贵记忆,随着董老师温和的语调,如画卷般,在我们面前定格浮现。董老师感慨道,在尘封的往事中,最让她缅怀与动容的是两位玉泉图书馆的建设者——原浙大名誉校长刘丹与原浙大图书馆馆长严文兴。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刘丹校长被打成“走资派”期间,曾被分配到图书外文编目室从事图书加工工作。已过花甲的他,虽然行动不那么轻盈,讲话慢腾腾的,但思维还是很敏捷,很有风度。当时编目室里年轻人很多,气氛活跃,总是说说笑笑。寒冬时节,编目室里为了图书加工的油墨能溶解,使油印卡片通畅,会生一个煤炉。于是,一群年轻人就趁着课间操时间,用炉子煮最便宜的荸荠,边吃边说笑。刘丹校长开始不加入,只在旁边看着。后来,他也被年轻人的热情感染,买来荸荠分给大家吃,也渐渐加入聊天,熟络了起来。几个尚未成家的小伙子,知道刘丹同志喜欢下围棋,下班后就经常上他家去找他下棋,一下就到深夜,下得格外尽兴。
刘丹校长在编目室劳动期间,曾语重心长地对馆员们说,如果他再复职,第一件事要建造浙大图书馆大楼。事实上,当时浙大确实没有专门的图书馆大楼,只是把第五教学大楼作为图书馆使用,整个楼里没有电梯,没有大书库、没有大阅览室。编目办公室的条件非常艰苦,没有推书车,每逢新书到馆,编目人员要一次次到图书馆门口去搬书,然后再把一包包的新书手提肩扛到三楼编目室。当时,刘丹也想下楼去搬,但图书馆的年青人,因为担心他的身体,都会管住他,不让他去搬。这一切,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在他复职后,他千方百计立项建图书馆大楼,并选址在原拟建主楼的求是园核心位置,浙大图书馆面积在当时全国大学中,仅次北大居第二。如今玉泉图书馆大厅里镌刻在黑色花岗石上金色的图书馆三个大字就是刘丹校长亲自题写。
在刘丹校长的关心和努力下,一九八一年浙大图书馆大楼建成,从此浙大有了自己专门的图书馆,校内的师生也因此有了更好的学习环境。
 
刘丹名誉校长(后排右三)与图书馆采编人员的合影(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
 
而浙大图书馆的建设还离不开另一位先驱者——严文兴教授的呕心沥血。时隔三十余年,董老师依旧清晰地记得严文兴馆长在浙大图书馆的点点滴滴,以及他对图书馆所作出的贡献。
1979年至1986年,在严文兴教授担任浙江大学图书馆馆长一职期间,正是图书馆大楼建设与学校图书馆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图书馆建设的总指导,曾在外国留学多年的他,借鉴西方学校的建馆经验,亲自规划图书馆大楼的内部格局,多次熬夜与建设小组讨论最优方案,为图书馆大楼的建成费尽心血。
不仅如此,严文兴馆长也十分注重馆内人才的培养。那个时期,图书馆在学校并不被重视,馆内人员的业务培养与教育深造被长期忽视。严馆长不断向学校反映关于如何加强图书馆人才建设问题。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于为图书馆争取到了图书馆员出国深造的两个珍贵名额,也为图书馆未来一系列的人才培养开辟了道路。夏勇和于湖滨两位老师正是当时的受益者,他们不负严馆长的期望,很快成长为浙大图书馆的骨干,并将国外先进经验运用到浙大图书馆的建设上来。严馆长还非常注重馆内资源实际使用价值的体现。每当新到一批书,他都会亲自将书籍按照学科分类,将其送到相应院系的老师手上。让董老师至今难忘的是,有一次,严馆长急于将图书送给院系老师,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董老师原本按照图书分类法整理好等待编目的新书次序全部打乱。在得知自己的失误后,严馆长不仅主动跟董老师表达了歉意,为了不耽误图书的后续工作,他甚至熬夜将书重新归类。他谦逊宽厚和认真负责的做事风格,得到了员工们的尊重和爱戴。严馆长对图书馆的感情也十分深厚,念念不忘图书馆的发展和他培养成长起来的图书馆馆员们,他的百岁生日活动也安排在图书馆,与大家相聚共乐。
董老师一段段深藏在脑海中的记忆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一位退休老图书馆员在时隔数十年后,依旧留有的对图书馆的深深眷恋,也更清晰地知道图书馆的发展离不开一个个为图书馆事业奔走奉献的坚守者。我们相信浙大图书馆在无数前辈们的汗水与心血中成长,也将在源源不断的后续力量中蓬勃发展,为营造书香四溢的校园环境而不断努力。
“拳拳丹心留英名  涓涓玉泉聚文兴”,两位老浙大人在图书馆的建设中、在董老师的青春岁月里,留下了深刻印迹。我们也在寻找最美的浙大记忆中,再一次明确了自己的使命,就是继续完成前辈的理想,坚守文化精神的家园,为浙大留下更美的记忆。
(作者:图书馆退休支部董新华,第三支部雅群 、房佳、孙晓菲联合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