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转星移间,有谁能为了一个梦想十年坚守?逆水行舟时,有谁能不畏挫败激流勇进?这是一个普通的浙大团队创业兴学的故事,这是一群怀揣梦想的年轻人蜕变成长的过程。当别人在今天赞叹他们所取得的荣耀,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荣耀背后的艰辛和汗水,也只有他们略去浮华坚定地钻研和拼搏。浙江大学微小卫星研究中心团队,十年磨砺,百炼成钢。
2000年,现任微小卫星研究中心主任金仲和的博士论文《低温薄膜晶体管及其相关材料研究》,而他的导师王跃林教授就任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一室主任。王跃林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973项目“集成微光机电系统”,恰逢学校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目标、对接国际科技前沿。项目安排金仲和承担皮卫星课题研究任务。
最初的皮卫星项目团队只有金仲和一人加上自己的一位硕士生,课题启动后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又招了一名科研人员和一名博士后,就是这样一个四人小组肩负了创造中国首颗皮纳卫星的使命。这个电子专业出身的团队对于微小卫星技术完全不在行,当时甚至在国内微小卫星也是一个新概念。按照国内当时的技术发展,单个部件的重量就已经超过皮卫星整星的重量要求,要想完成只能靠自己做。
金仲和教授与“皮星一号A”备份卫星(摄于浙江大学微小卫星研究中心)
从零开始。团队确定了基本方向,并设计出一个接近球形的由测控应答机、CMOS相机和若干MEMS器件组成的原理样机。可是到了2004年,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决定完成973项目后不再继续皮卫星研究工作,金仲和团队变得孤立。幸运的是,学校对皮卫星非常重视,整合了相关院系、单位的科研资源,分工合作,皮卫星项目团队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
2007年5月25日,皮卫星团队研制的首颗卫星——浙大“皮星一号”卫星——搭载火箭发射升空。这颗满载团队七年辛勤汗水的卫星却在入轨后丢失了信号,整个团队的努力付诸东流。首颗卫星虽然发射失利,但学校坚定支持团队继续开展皮卫星研究工作,这一决定让皮卫星团队有了创造奇迹的可能。
接下来的5个月时间,课题组全面进行卫星故障归零工作,集中全部精力查找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把师生的工作热情重新鼓舞起来。团队在这个过程中,把思维从实验室研究转化到工程应用,统一思想,团队合作,把每一个细节做到极致。在微小卫星研究中心实验室,有一面警示墙,墙上写着这样一段话:“搞航天装备要有强烈的航天意识和管理程序、手段、方法。失利了,要认真总结,不是小修小补的问题,要全面整治,否则还要交学费。”
同年,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成立,在院长、载人航天专家沈荣骏院士的提议下,2008年浙江大学微小卫星研究中心正式成立。系统化的科研团队在分工协作、提高可靠性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团队人数增至近百人。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10年9月22日,这个让全体浙大人难忘的中秋节,浙江大学“皮星一号A”卫星顺利发射升空,圆满完成预定任务,将“浙大校歌”以电磁波的形式传递到浩瀚宇宙。
十年磨一剑,皮卫星团队的辛勤付出填补了中国在皮纳卫星领域的空白。浙江大学2012年人才工作会议上,当金仲和教授作为教师代表走上讲台发言时,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久久不能平息。这些掌声,既是对整个团队取得成绩的赞许,也是对团队所经历磨砺的感叹,更是对浙大“求是”精神的认同。然而这个历经了如此跌宕起伏的团队,平均年龄仅有31岁。
皮星一号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将皮星一号送上太空
首颗卫星发射成功后,团队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团队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吸纳具有丰富皮卫星工程经验的博士研究生留校任教,团队规模进一步提高。团队成熟的技术逐步支撑外单位的科研项目,至今已为希望一号、天拓一号、天拓二号、伴星二号等多个型号批次卫星提供核心部组件,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国防科技大学等多家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团队自主研发的多颗卫星也将于2015年后陆续发射。团队曾荣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浙江大学第一届“五好”导学团队和国防科研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今天的浙江大学微小卫星研究中心已经成长为一支层次分明、技术过硬、训练有素的科研团队,在行业内被寄予厚望。很少有人再去关注十年前还在萌芽期的皮卫星团队,也少有人记得十几年来团队的艰辛探索。但正是这些被光环掩盖的故事,成为了整个团队信心和力量的源泉。在这些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群求是人不畏艰险的信念,看到了一批航天人破除万难的勇气。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万里巡天路,十年砺剑心!愿浙江大学微小卫星研究中心再创佳绩,愿中国航天事业蓄势腾飞!
(航空航天学院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