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是1998年由原浙江农业大学的环境与资源学院、原浙江大学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原杭州大学的环境科学系三部分合并组建而成的。建院十余年,浙大环资人克服了一院四校区(玉泉、西溪、华家池和紫金港四个校区)办学的种种困难,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显著成效。2010年8月8日,环资学院开始整体搬迁至紫金港校区,掀开了环资学院办学空间大汇聚的崭新一页。2011年学院整体搬迁工作基本结束,物理空间的汇聚为凝心聚力全面促进学院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自学院开始整体搬迁工作开始之初,学院就以“环资人”形象工程为核心,以“缘聚浙大 情系环资”为教育主题大力开展各项活动,并将此辐射到学院工作的方方面面。“缘聚浙大 情系环资”主题教育活动已经成为学院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环资人”概念已经深入学院每一位师生心中,正逐步向每一位校友辐射。
一、工作目标
目标一:增强环资情感。通过“缘聚浙大 情系环资”主题活动,进一步增强全院师生和校友对学院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目标二:汇聚环资力量。通过“缘聚浙大 情系环资”主题活动,进一步汇聚校内外一切力量,共同推进环资学院的全面发展,开创环资学院建设的新篇章。
目标三:凝练环资精神。通过“缘聚浙大 情系环资”主题活动,深化学院文化建设,进一步凝练体现“环资人”特色的“环资精神”。
二、工作思路
工作中围绕“一个中心,四个层面”开展“缘聚浙大 情系环资”系列教育活动,继承创新,凝练出符合时代特色的“环资人”形象。
一个中心:是指凸显“环资人”齐心协力共建环资学院这个工作中心。
四个层面:是指围绕在校学生、在职教师、离退休教师、广大校友四个层面深入开展活动,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三、具体措施
1、坚持软硬件建设相结合,精心打造环资人的“家”
(1)硬件建设方面
学院大楼揭牌,张浚生题词:环资学院整体搬迁至紫金港校区新大楼后改变了学院多年来办学分散的空间格局,实现了办学物理空间的汇聚,教学科研硬件条件显著提升,奏响了环资学院迈向更加辉煌明天的进军号角,作为“环资人”的自豪感因此也显著增强。学校发展委员会主席张浚生十分关心环资学院的发展,亲自为环境与资源学院题词。2011年5月21日,学院大楼揭牌仪式隆重举行。张浚生主席、吴平副校长、农生环学部党工委书记、学部副主任应义斌以及环资学院校友、老教师代表、知名学者、学科带头人、院系所领导、学生代表60余人出席了仪式。
穿越时间的感动——校友墙:学院一楼大厅的校友墙上挂着几十幅老环资人的老照片,记录着环资人的变化和发展。2011年5月,校庆校友回校时,无论是年纪大的老校友还是刚毕业的新校友,当他们看到墙上挂着的每一个人的相片,都倍感亲切,深受感动。校友墙凸显人性化,体现了对每个环资人的尊重,让他们知道这里有一个属于他们的地位,这对于凝聚并延续环资学院的历史,促进校友们的沟通,构建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校园文化建设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跨越空间的情感——校区文化长廊:学院组建后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全院分散在玉泉、西溪、华家池、紫金港等四个校区办学,广大师生对各校区怀有深厚的情感。为此,学院特地在一楼办公区域打造了一条校区文化长廊,依次悬挂了各校区的优美风景图片。校区文化长廊的建设既体现了学院多年多校区办学的历史特色,又有效延续了师生和广大校友对各校区的感情。
(2)软件建设方面
编撰院史:院史编撰工作是学院传承文化精髓、创新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也是学院增强凝聚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增强广大师生和校友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谋划学院面向未来的发展大计,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环资学院各学科历史发展悠久,有80余年的发展历史。2010年起,环资学院启动了院史编撰工作,全面总结学院的发展历程、优良传统和办学经验,深入挖掘学院深厚的人文底蕴。这是—项纷繁复杂的工作,编写工作得到了全院师生、离退休教师和广大校友的大力支持,院史编写前期工作已顺利完成,正步入校核阶段。
征集院徽:“院徽”是直观展示学院特色的标志,更是加强学院对外宣传和交流合作,展现环资人风采并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强环资人的向心力的重要途径。2009年7月至12月,学院先后通过电子邮件、网站、会议等途径向全院师生、离退休教师、校友和社会友好人士等征集院徽,要求突出反映学院办学特色,集中浓缩学院思想文化,积极引导学院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环资学院。征集活动共收到院徽设计作品115件。经学院网上投票及学院第三届“双代会”审议通过,确定了环资学院院徽。
设计院衫:每逢毕业时节发放给毕业生的文化衫已经成为一道校园风景、一种毕业文化。2010年,环资学院启动了学院文化衫设计征集活动,要求体现环资学院特色;彰显环资学子风采。很多参与了院衫设计活动的同学都纷纷表示,通过学院文化衫的设计,不仅活跃了校园的艺术氛围,而且还让即将毕业的他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学院的关心与爱护,激发出了他们在告别学院时的眷恋之情。经过广泛征集,2010年12月,彰显“树人”和“低碳”理念的院衫设计方案脱颖而出。目前院衫已成为环资人喜欢的一件服装,总可以看见一个个身着院衫的师生活跃在学院各大重要活动。
确定校友回访日:经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讨论,确定每年5月的第3个周六为学院“校友返校日”。届时学院会集中力量恭迎广大校友回“家”看看,重温峥嵘岁月,共叙环资发展。“校友回访日”为毕业校友们提供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不断增强学院与校友们之间的联系,凝聚校友力量促进学院发展。为此,学院精心制作了一系列体现“缘聚浙大 情系环资”特色的学院纪念品。
2、坚持师生校友互联动,汇聚力量促进环资发展
在校学生:学院通过紧抓两头(入学和毕业)服务中间的育人模式,以学院特有的人文关怀,成功培养了环资学生对学院的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学院从新生进校伊始齐着院衫的入学合影到毕业即将离校前夕的典礼欢送,以及在几年的求学过程中以师生结对、同窗互助、困难帮扶、社团活动等形式开展了系列贴近学生科研、学习、生活的活动,以学生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积极打造学生成长成才的优良环境和广阔平台,建立起了学院在学生心目中家的地位。每位毕业的环资学子,都怀着对学院的感激和依恋,以“今天我以环资为荣,明天环资以我为荣”的信念,跨上新的人生征程,开启另一段心系母校的深厚情谊。
在职教师:学院整体搬迁后的大团圆为原先分散在各校区的在职教师增进相互交流提供了地域上的便利,学院顺势推出了“环资大讲坛”。“环资大讲坛”为广大教师更加广泛而又深入的进行学术交流、拓展学术视野、提升科研水平、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整体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进一步巩固学院凝心聚力,争创一流的建设成果。
离退休教师:继续发挥余热,为学院、学科、学生的发展尽心竭力。离退休教师怀着对学科、专业的热爱之情,为推动极具学院、学科代表性的土壤馆的尽快恢复使用殚精竭虑,积极奔走,以学院退休党支部的名义向学校提出了《关于结合浙江大学农耕文化史馆建设抢救土壤标本陈列馆的紧急报告》,杨卫校长高度重视此事并做了重要批示,张土乔副校长召集召开有关协调会进行专题研讨并达成一致意见:“由档案馆牵头,各单位配合,土壤标本陈列馆列入农耕文化史馆的整体规划和建设”;开展“朝阳夕阳齐携手”退休教工支部与本科生一支部结对共建,开启“结对领航工程”、“双关工程”形成“跨校区纽带”,退休支部与学生支部主动联系、增加交流、建立友谊,发挥退休支部老党员的学科优势、资历优势;退休支部党员、青年学生共同参与实践活动,发挥学生支部党员的年龄优势,双向关心、双向进步、双向提高、双向受益;学生支部通过将退休支部老党员请过来、自身走过去等形式,加强跨校区交流,传递校区信息,促进学院文化的跨校区传承。
各方校友:各方校友是学院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力量,是学院科研育人的强大助力,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诠释着对学院的热爱、表达着对学弟学妹的关怀、实践着反哺学院的承诺。“校友论坛”、“常青藤学长访谈计划”、“学长同行省市环保系统实习”等项目充分展示了各方校友在学术科研、留学深造、实践育人、毕业就业等方面对环资学子的关心和培养,通过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将“环资精神”在一代又一代人中传承下去,牢固的树立起同为环资人的自豪感和归属感。2011年11月2日,土化系61级校友进校五十周年再相聚活动在环资学院新大楼隆重举行,老校友重聚不仅带来了久别重逢的环资情,更带来了宝贵的求是精神。。
四、取得的成效
1.形成了“在校学生、在职教师、离退休教师、广大校友”四位一体的组织架构模式,将“缘聚浙大 情系环资”学院文化建设主题活动覆盖了整个学院,贯穿了学院发展的历程;
2.构建了硬件、软件齐发展的学院文化建设模式,深化和丰富了学院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外延,以强劲的势头推动学院的整体建设和发展;
3.产生了象征学院精神传承、发展方向、办学理念、育人特色的标志物,增强了环资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4.凝练了一批具有学院特色、富有成效的校友发展联络项目,强化了各地校友和学院的联系,提升了学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