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求是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活动

传媒学院:学术传播午餐会——师生互动问学成长平台建设

编辑:cgsoft 时间:2014年12月19日 访问次数:9712

传媒学院的“学术午餐会”是由传播研究所的邵培仁教授在2009年9月提议并兴办,此后得到了传媒学院领导吴飞教授、李杰教授及各位师生的广泛支持,至今已经不间断举办了53场。社科院新闻研究所的所长尹韵公、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章于炎教授和孙志刚教授、丹麦哥本哈根大学Peter Olaf Looms教授、著名记者昝爱宗、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黄旦教授、上海大学影视技术学院的戴元光教授、香港城市大学的李金铨教授、南洋理工大学的郭振羽教授等20多位海内外学术名家都在晚餐会上作过精彩讲演。本院的教授和青年教师也都在这个讲坛上展示过自己的最新研究。
起初,设立“学术午餐会”的初衷是为了让本院老师和学生有一个随意相处的机会,专门把双周的周一中午12点正到下午1点半之间的一个半小时定为“学术午餐”时间,大家一起吃个盒饭,聊聊天,就某个具体学术问题展开自由讨论,增进老师间,师生间的接触机会。这个简单的愿望是“午餐会”的灵魂,直到现在,一直坚持这个初衷,并保持一种开放的姿态,稳中求变,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特点,获得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简短节约
“学术午餐会”时间不长,为师生提供简餐盒饭,这样便于愈来愈忙碌的师生都能够有时间参与,花钱也不多,当然一直坚持下来也是笔不少的开支,但起码不浪费,与其产生的辐射效果来说还是非常小的。
二、主题明确集中
为了宝贵的一个半小时得到充分利用,不致于无话可说,最终冷场或者各说各话。“午餐会”一般邀请一个教师或者专家就某个特定的学术或者与学生息息相关的话题进行精当简要讲述,然后就是师生相互的交流和讨论,有时讨论非常热烈,常常超时。
三、准制度化
“午餐会”时间和地点相对确定,选择中午时分一般不会发生时间冲突,迅速聚集了人气,通过持之以恒的坚持,在师生中也成为一种习惯。
四、团结师生
现在的情况是老师们看起来都很忙,学生们也很忙,除了例行上课见面外,师生之间自由随意交谈的机会日益减少,特别是老师间的会面更为稀缺。“午餐会”核心价值就在这里,通过这种相对随意、有趣又一贯性的小聚会,大家能够聊-聊,见-见,议一议,产生了些许“我们在一起”奇妙的团体感和温暖感,许多老师几乎是每会必到,这使得学院与学科的凝聚力都增强了。
五、学术提升
“学术午餐会”当然以学术问题为中心,而且主要关注最尖端和前沿的学术问题。无论是成名已久的专家学者,还是青年教师到这里都拿出了自己最好最近的研究成果,是否成形到不重要,重在前沿与创新。所以,这个平台看似随意,但是各位主讲者都是攒着劲头的,很多老师在午餐会上的讨论成果不久就在高端刊物发表,甚至包括SSCI期刊和权威刊物论文,比如,本院新进教师李洪涛和章宏在午餐会上的主题发言不久就分别发表在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JAVNOST-THE PUBLIC等海外高级别学术刊物上,本院青年教师韦路、吴、吴丰军和邱戈四人以午餐会上报告内容为核心最终获得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行动计划项目支持教师们在相互的讨论中相互激发,获益匪浅。
六、培养学生
在建立“午餐会”时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对学生特别是研究生的培养作用。午餐会一般有专人通知学生和老师,但是现在基本上已经形成习惯,能够坐60人新闻系教室经常站满了一大片人,几乎已经成为学生们的“第二课堂”。自由提问时,学生们纷纷举手,讨论热烈。至今,据不完全统计有3千人次的学生参加过午餐会,这包括本院近几届大部分研究生,还有很多外院甚至外校的相关专业的学生也来“蹭会”,很多研究生的研究灵感甚至毕业论文的选题就来自某次午餐会讨论的启发。
七、融合平台
一个学院有许多学术活动,这些活动最终都会聚集到这个平台上来。比如外地名师来参加答辩会和学术会议,请他们主讲,大家讨论。青年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新想法也在这儿展示。读书活动也可融入进来。人文学部的青年创新团队也在此集体“演出”。还有引进人才、外聘专家首先在此“舞台”亮相。等等。一些相关的需要贯彻执行管理政策和讨论也可用先在这样轻松的会上先行沟通与征求意见。这样本院各种学术活动甚至文化及管理活动都可汇集于此。
现在午餐会规模扩大了,形式也开始灵活多元,除了定期的餐会外,遇到专家到访也可临时加场,吸引了大量外专业及外校的学者、学生甚至业界精英前来与会,影响波及全省,长期坚持下去终、可成一方文化与学术的名牌。